【觀點】邁向淨零、碳中和卻惹民眾不安!施政者如何做到滾動式「近零」擺脫疑慮?

隨著淨零占據媒體版面,能源轉型的諸多社經挑戰、缺電、通膨和國際經貿碳中和接單壓力延燒,以及碳焦慮、碳權投機的蔓延,也導致淨零政策背後的陰影悄然擴大。

心理學家榮格(Jung, C.G.)說過:「每個人都帶著陰影,在個人覺知的生活中體現愈少的部分,陰影愈黑愈深。」確實,當國人對淨零內涵欠缺生活體驗時,隨之籠罩的正是愈黑愈深的陰影;是以,即使面臨全球日益惡化的天災地變,對於淨零,多數人仍停在「他所想知道」狀態,例如,雖台灣綠色和平2023年的調查顯示,82.5%確認氣候緊急、86%支持台灣的淨零排放,然則當淨零牽動的電價調升、碳稅、貿易碳中和、食安等問題時,不安、失望與抱怨的自我認知陰影隨即浮現。其實這是全球性問題,不論氣候公約的談判延宕、法國的黃背心燃料費爭議、新近歐盟的農機街頭抗議、美國的氣候政策反覆,我們都能看到這些陰影衍生出的社會動盪及其導致淨零政策的遲滯。

要掙脫這些陰影羈絆,我們必須回歸對淨零的理解。在全球視角上,淨零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去成就人為碳移除與排放之間的平衡,如巴黎協定於2050年達到淨零的共識,但當落實到行動時,巴黎協定2030年控溫2.0C或1.5C所需的減排43%,需扎扎實實的擇定排放基準年來決定減碳數量。此時,每個締約方必須提出並落實具法律拘束力的減碳目標,並在公約「共同而容有差異並納入一國特殊條件」前提下,追求各自管轄範圍內的整體碳排與匯之平衡,且依是否容許境外減碳成果的抵換而有所區分。

換言之,國家層級的淨零,是各憑自身能力與條件,去研提自己淨零目標與路徑的作為。至於跨境減碳成果的抵換部分,則是協定在確保落實2030年全球共同減碳目標前提下,藉由嚴謹的市場與非市場機制,讓各國協力提升減碳成本效益的碳定價設計,即原京都機制之精神的延續。一國之淨零不該是緊箍咒,而是整體國家生態與人文環境的碳中和及其與邁向淨零願景之聯繫,這其中,如何讓淨零路徑維持「大家雖不滿意但都能接受」的社會最適是重點,而掌握時間的節奏更是關鍵。淨零是一個動態過程,要納入許多因時因地制宜及因應部門別差異之政策措施,這都是必要的近零(near to zero)措施。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圖/Flickr CC by Chanze photo a r 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圖/Flickr CC by Chanze photo a r t

滾動式「近零」是必經之路

「近零」是指一種雖未達淨零,卻已能將碳排或其他環境影響降到極低的狀態,也是施政者追求淨零時,可本諸永續和環境友善的原則,滾動式促進長期淨零目標的階段性減排成效。

在歐美,它們慣於以長期減碳策略(long-term strategy)來表彰淨零願景,而對推動政策目標及工具保有彈性。例如,最近因電動車需求疲軟,英國已將原先禁售內燃機化石燃料車的要求,從2030年延至2035年,拜登則決定將電動車占比,從2030年達60%、2032年67%,改為2030至2032年的30至56%,德國賓士也將2025年50%電動車占比的承諾延後。上述調整均未改變英美原定國家2030年減碳及2050年淨零目標。準此,若淨零是長期策略,則在淨零路徑上,滾動式採行近零措施會是必要而有效的作為。

目前確有許多難以達成淨零的領域,國際能源總署指出,除一般住商交通及航空外,鋼鐵、水泥、石化等重工業均屬之。針對重工業,歐盟便特別擬定一些近零政策,確保能達成2050年淨零目標。其中,產業與能源政策的配合,以及加快並擴大關鍵技術的投資被認為是重點,畢竟當基礎工業被賦予減碳義務時,消費者在相關產品如汽車、建材,成本雖僅增1%,但廠商卻會增加超過25%的支出。準此,如何透過近零政策來賦予受有不利益產業因應空間,似乎也是一種公正轉型的實踐。

其實近零就是推動淨零所賴的施政重點。例如,美國在其淨零長期推動策略報告中,便指出淨零最終路徑必須取決於科技的發展、特定的政策及管制配套的考量,而特定政策及配套,即近零措施。

針對基礎工業的淨零挑戰,世界經濟論壇帶頭組建了先行者聯盟(First Movers Coalition,FMC),以其成員的購買力為基礎,推動關鍵產業領域的近零措施,藉以帶動突破性產業去碳科技的發展。像在2023年,FMC於印度辦了一個工作坊,成員從需求端來促進供給端的低碳與零碳鋼鐵、水泥及航空燃油,並協助政府及金融機構掌握關鍵氣候科技優先項目的投融資。

其實近零一直在我們身邊,但我們往往忽視了它的階段成果,過度聚焦淨零長期願景不彰的陰影。回歸近零的定義,在政策面上,參酌歐盟的淨零長期目標規畫,合於近零的措施就有綠色新政、排放交易體系、再生能源指令、能源效率指令及循環經濟行動計畫等。對照來看,則是我國的12項淨零戰略、碳費制度、《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源管理法》及循環經濟推動方案。若自企業角度來看,世界經濟論壇推動FMC的作為,以及最近與印度的合作,針對其排放占比20%而難以減碳的的基礎重工業近零示範作為,都是值得我們參考的方向。

責任編輯:蘇柔瑋

更多報導
搶先走進環境部長彭啟明的日常:從5元減塑政策背後,看懂永續更重要面向!
童子賢:核二核三應延役,電價還有望下滑30%!什麼關鍵讓反核大將轉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