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Patagonia捐出自己救地球!「愈環保愈賺錢」的影響力提案怎麼做?

我將這個新專欄命名為「影響力報告」(Impact Report)。在每2個月的文章裡,我會介紹影響力在全球的發展趨勢、經典案例、以及觀念知識。「影響力報告」專欄是一個倡議。我認為,支持影響力的理念,積極吸收相關的想法與做法,是當今創新工作者應該要有的自我要求與訓練。具備開創影響力的人,更是台灣迫切需要的新時代創新人才。

影響力是新型態的經營模式。地球的發展樣態(從生態、物種、氣候、心理、文化、社會、到經濟各層面)被列為企業與組織運作時考量的成本因素,同時也是這些機構統計營收高低的計算單位,是此一新型態經營模式的特色。地球就是你的員工、你的硬體設備、你的產品與服務、你資產表上必須填寫的項目。

近年來,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永續發展目標)與ESG(Environment、Social、Governance,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風潮在全球興起。愈來愈多傑出的影響力創新個案,不斷出現在世界各地。但與此同時,影響力作為一種新經營模式豐富的基進意涵,卻逐漸被看成是制式表格上簡單的指標項目;影響力所欲帶動的經濟大變革,則是被簡化成為公司特定部門的業務工作。

聯合國於2015年提出SDGs,其內容包含17項核心目標、169項細項目標、以及230項指標。這些項目原本是聯合國用來引導企業與組織投入拯救地球行列的行動方案指南。令人惋惜的是,多數的企業與組織把這些項目當作是檢核清單,高層主管從中勾選可執行的項目,例如「終結貧窮」、「減少不平等」等,或是「可負擔的潔淨能源」、「保育海洋生態」等,然後將這些項目列為進度管考的待辦事項,最後撰寫年度報告書,提交行政會議通過。想要打破這種例行化的作業流程,我們需要影響力開創者。

現今台灣的企業與組織不擅長影響力的提案與實作,就像過去這些企業與組織不懂得如何創造品牌一樣。曾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台灣的企業主與組織負責人常常會認為,建立品牌就是提高知名度,而未掌握到品牌的關鍵價值在於創造身分認同感。這種錯誤的認知是過去台灣在發展品牌上的一大阻礙。同樣的,把SDGs與ESG當作是公益事業的推動,而非經營模式的創新,這種看法則是目前台灣在推動影響力提案與實作上的一大認知障礙。

在進入21世紀後,為了提高市場競爭實力,台灣的企業與組織紛紛積極投入品牌力的追求。如今,在履行地球公民責任的要求下,企業與組織要學習如何將影響力優先的思維與作為導入到經營模式之中。從品牌力到影響力,是台灣企業與組織面對時代挑戰必須要有的再進化表現。

戶外運動服飾與用品巴塔哥尼亞(Patagonia)是史詩級的影響力經典案例。其地位絕對不單單是因為創辦人伊方.修納(Yvon Chouinard)的驚人壯舉,他在2022年將市值30億美元的公司捐給非營利環保組織Holdfast Collective以及信託基金Patagonia Purpose Trust。在一篇「地球如今是我們唯一的股東」公開信中,修納解釋其決定的理由:「與其『讓股票公開上市』(going public),我們寧願選擇『用股票投身使命感』(going purpose)。與其讓大自然的價值被轉變成股東的財富,我們寧願用巴塔哥尼亞所創造出來的財富去保護所有財富的源頭。」

Patagonia 圖/Patagonia
Patagonia 圖/Patagonia

「愈環保愈幸福」的使命感經濟

成立於1973年的巴塔哥尼亞,一直秉持著「用商業去激發並執行解決環境危機的行動方案」的企業使命。在巴塔哥尼亞的官方網站上,介紹影響力表現,跟宣傳產品資訊一樣重要。然而,這一路走來,巴塔哥尼亞並非無往不利。在1991年,該公司遇到巨大的經營危機。經銷商取消訂單,存貨不斷堆積。當時,修納決定解聘執行長與財務長,並忍痛裁員20%的員工。《創業家》雜誌在1992年曾撰文嚴厲質疑巴塔哥尼亞能否撐過1990年代。

通過這段危機的考驗,修納為影響力企業建立了一個範型。巴塔哥尼亞的經營模式,修納不藏私全寫在《愈環保,愈賺錢,員工愈幸福》一書中。修納是禪宗的信徒。禪教他怎麼設計產品,也教他怎麼經營公司。生命哲學的思想對修納影響甚巨。「在死亡的星球上,哪有生意可做」(大衛.布羅爾(David Brower)語)常常掛在修納嘴邊。

Patagonia 圖/Patagonia
Patagonia 圖/Patagonia

在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興盛的時代,以美感體驗為訴求的生活提案力是企業的創新秘訣,蘋果(Apple)、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等是眾所周知的代表性案例。來到使命感經濟(purpose economy)時代,巴塔哥尼亞向我們示範,以生命關懷為要求的生命提案力,能夠為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創新力。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