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三星大反撲計畫來了!地緣政治重塑半導體產業,李在鎔能扳倒台積電?

「在新的競爭和矛盾格局下,我們所堅守的普遍價值正在被否定。」今年6月底,在西班牙馬德里舉行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首度邀請南韓、日本及紐澳等4個非成員國出席,今年4月新上任的南韓總統尹錫悅,發表了這一段話。

尹錫悅是史上第一位出席北約峰會的南韓總統,他的作風、立場與前任總統文在寅政府完全不同。尹錫悅在上任後外交重心放在制衡北韓,與以懷柔政策意圖促進兩韓合作的文在寅政府不一樣,尹錫悅政府採取強化與美日合作態度,在相關問題上,對北韓及支持北韓的中國態度都更加強硬。

不只如此,南韓政壇如今也有加入「三四五聯盟」的說法。三是指美、日、韓三方聯盟,四為美、日、印、澳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五則是指澳、加、紐、英、美合組的五眼聯盟(FVEY)。在美中對抗的國際局勢中,南韓很明顯靠向美歐陣營這一邊。

韓 表格 圖/數位時代製作
韓 表格 圖/數位時代製作

從文在寅的「親中」態度,到尹錫悅明確表達「親美」立場,南韓已走向全新政局,這個已居全球第十大經濟體的國家,未來在政治與經濟的發展,都將產生很大的改變力量。

三星 圖/達志影像
三星 圖/達志影像

親中,曾讓南韓在中國市場享受一段很長的風光日子,但是當中國大國崛起,開始威脅了南韓的政治與經濟走向後,也讓南韓民意開始轉向,轉而支持反中的尹錫悅,讓他在今年初的南韓總統大選登上大位。

今年上半年,南韓出現高達10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這是南韓有史以來上半年最大貿易逆差,也是自2008年以來南韓再度出現貿易逆差。 究其原因,當然是高漲的石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讓仰賴能源進口的南韓進口額大增。

但同樣也面臨原油進口成本大增的台灣,今年前5月仍有230億美元貿易順差,為何台韓兩地會有如此大的差異?

中國成貿易威脅,南韓轉向「親美」陣營

簡單來說,同樣面對中國崛起,但南韓與中國的產業結構更為相似,許多產業都是直接競爭,例如占南韓出口大宗的汽車、手機、面板等產業,都有中國企業比亞迪、小米、京東方等代表企業快速成長。中國企業蠶食鯨吞,結果就是南韓企業面臨出口大挑戰。

不僅如此,即使南韓最強的記憶體產業,三星(Samsung)、SK海力士(Hynix)2家合計壟斷超過全球7成市占,也是南韓出口中國的主要品項,但如今中國本地已有長江存儲、長鑫存儲等大舉擴張,準備取而代之。中國記憶體逐漸自給自足,也讓今年5月南韓對中國首見貿易逆差。

事實上,中國對南韓造成的威脅很早就顯現了,即使立場親中的文在寅總統,去年5月任期最後一年,他率領南韓4大財閥三星、SK、現代汽車和LG集團高層赴美,宣布加碼對美投資,總規模上看40兆韓元(約新台幣9,900億元),積極博取美國總統拜登的好感。

三星 圖/中國三星
三星 圖/中國三星

美國想重回製造大國,並繼續抗衡圍堵中國,南韓、台灣這2大東亞半導體與電子製造強國,顯然都擁有類似的處境與相同的抉擇。就像台灣過去與中國關係愈密切,台灣的人才、資金往中國跑,反而讓台灣經濟呈現空洞化。如今,南韓、台灣面對中國政經局勢的威脅, 未來10年,南韓與台灣必然站在親美的立場,對抗中國勢力的擴張。

三星少主回歸,加速推動晶圓廠追趕台積電

南韓國家政策大轉彎,對於左右韓國經濟發展的大財團來說,當然也具有重大的策略意義,尤其是南韓第一大財團三星集團,更要加速調整,配合國家的新發展方向。

去年8月,符合假釋資格的三星集團副會長李在鎔出獄,背後正是南韓政府所策畫,希望高層決策已陷入真空的三星集團,可以迅速回到運作常軌,因此釋放出李在鎔,讓他可以趕快回歸三星集團,加速發揮對南韓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李在鎔.jpg 圖/達志
李在鎔.jpg 圖/達志

事實上,三星自2016年李在鎔主導以80億美元併購美國汽車電子大廠Harman後,至今都沒有任何大型投資案,去年5月文在寅總統赴美時,全程陪同的三星電子副會長兼執行長金基南只提到170億美元的晶圓廠投資額,但設廠地點一直沒有底定。

不出所料,李在鎔8月出獄回歸三星,9月三星就拍板設廠地點為德州泰勒市,除了總投資額170億美元比台積電多逾4成,更宣布新廠將加速推動,最快2022年初動工擴產,投資時間表雖晚台積電亞利桑那州約1年,但速度及規模都要追上或超越。

三星 圖/中國三星
三星 圖/中國三星

美國想取代東亞、重返半導體重鎮,可能嗎?

如今,包括英特爾(Intel)、台積電與三星,都已宣布在美國投資晶圓廠,未來晶圓代工的競爭重心,很可能從東亞移至美國。但美國面對的難題是,20多年來東亞地區已形成一個運作效率超高、產業生態鏈相當健全的半導體聚落,美國想要重返全球半導體製造大國的願望,恐怕有不小的難度。

其中一大關鍵因素就在於, 多年來美國缺乏半導體製造的產業鏈,連製造業人才都很難找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說美國製造成本比台灣貴5成,美國想拉攏晶圓代工業赴美投資,國會為半導體業提供520億美元補貼的努力,是項「昂貴的徒勞之舉」。

52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7月19日於參議院的程序性表決通過,但該法案要全部過關,最快要再隔一周才交付參議院進行全院表決,法案細節也仍在研議中。因此在截稿前,該法案尚未正式通過。

三星 圖/中國三星
三星 圖/中國三星

晶片法案卡關在兩黨對立的國會中,也成為英特爾、台積電、三星都期待儘速通過的救命法案。6月底宣布赴美投資12吋晶圓廠的環球晶,甚至提醒若美國不提供補貼,新廠計畫將會有變數。

晶片法案遲遲無法過關,美國知名國際政治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與Google前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日前也針對中國威脅及美國依賴台灣、南韓半導體業,力促美國要更積極投資先進半導體廠,要求國會趕快通過520億美元晶片法案。

他們都認為,在生產成本上,張忠謀先生也許是對的,美國廠商不太可能超越台積電,但這不是2人強調的重點,他們認為美國先進晶片嚴重依賴台灣危及美國國家安全,才是問題所在。

因此2人也建議, 最先進的半導體製程其實僅占2%,此部分應該遊說台積電、三星與美國IC設計商結盟,在美國本土製造先進半導體。南韓、台灣都仰賴美軍提供安全承諾,美國可以此承諾做為交換。至於美國半導體廠則應該做成熟製程,大部分軍規國防使用的IC,也不需要用到5奈米或3奈米。

確實,補貼政策可能一時有效,但美國生產成本比亞洲高的問題由來已久,肯定無法長期支撐美國成為主要半導體製造大國的目標。 即使未來晶片法案過關,大力補貼半導體廠,但真正晶圓製造的競爭戰場,仍然是在東亞地區。 台積電與三星即使宣布美國建廠,但都更積極投資本國市場,在南韓與台灣本地投資的規模,都是美國的5倍至10倍。

chip chips 晶片 半導體 圖/unsplash cc by Adi Goldstein
chip chips 晶片 半導體 圖/unsplash cc by Adi Goldstein

美國晶片法案,對台積電、三星、英特爾有何影響?

近年來資訊電子業不斷在談供應鏈管理,許多人都經常提到供應商的韌性(resilience),意即可以抵抗甚或避免供應鏈中斷的衝擊,並能夠快速從中斷狀態復原。供應鏈韌性最具體的例子,就是台灣發生九二一大地震時,所有晶圓廠生產線全部震毀,當時美股那斯達克(NASDAQ)一開盤,所有在台灣下單的美國IC設計公司股價全部重挫。

但神奇的是,2周後台灣半導體生產線就全部投產上線,重新回到正軌。這種出神入化的晶圓製造效率與服務,可說是全世界最具韌性的產業生態鏈,至今也成功運作30多年,美國設計、東亞製造的全球半導體分工模式,不可能一夕之間被改變。

從這個例子來看, 供應鏈的效率運作與及時供貨,其實與製造地點是否靠近本國沒有絕對關係 。若對比今年第2季中國封城3個月,嚴重影響到中國及全世界電子業的供貨,台灣如今會成為全世界最重要的晶圓製造重鎮,是有原因的。

因此,若退一步來思考,如果520億美元晶片法案過不了關,受到最大衝擊的,應該不是台積電或三星,反而是以美國為主要生產基地的英特爾。

英特爾雖然在愛爾蘭、以色列等海外地區設廠,日前也併購以色列高塔半導體公司(Tower Semiconductor),但最重要的生產基地仍是在美國;但三星、台積電的生產及投資重點在南韓與台灣本地,即使2家公司的美國工廠無法及時上線,三星、台積電在南韓、台灣超過9成以上的產能一樣會持續運作,且三星、台積電目前都是先蓋好美國廠區晶圓廠的外殻,若補助沒有下來,將延後機台設備進廠時間而已,對商機的損失及延誤不會太大。

美參院通過《晶片法案》第一階段!擬禁企業赴陸投資,台積電、三星兩樣情

台韓競爭不只比資金,電力供應是勝出關鍵

不過,如果競爭的重點就在南韓與台灣的本國市場時,而且韓台兩地的本地投資金額都大幅提升之際,台灣相對較弱的製造條件,尤其是電力供應不足的缺點,恐怕短時間就會明顯暴露出來。

台積電日前宣布,今、明2年要在台灣蓋11座晶圓廠,晶圓廠一向是吃電怪獸,必然對目前已面臨短缺的電力供應來說,又是龐大的負擔。台灣電力問題有很多面向,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核電供應正快速減少,但太陽能與風電等綠電提升速度太慢。

根據台電統計,去年台灣發電量2,488.1億度,其中火力發電量占比達79.6%,其中包括燃煤35.5%、燃油1.6%、燃氣42.5%、汽電共生2.1%等,至於再生能源占比為6.3%(含太陽能、水力、風電及汽電共生等),另外核能占10.8%。

不過,對比南韓的電力供應,尤其南韓仍擁抱核電政策,並有自己的核電技術,且去年核能占全部發電量的27.4%,預計還會再提高。 南韓核電持續運作,恐怕是三星與台積電一決高下的重大優勢。

6月,南韓總統尹錫悅參觀慶尚南道昌原市的斗山能源公司,視察南韓自行研發的新一代核電機組模型。尹錫悅還宣示新能源政策,將重啟新韓蔚核電廠3、4號機建設,延續既有機組使用年限,目標是2030年前將核電占比提升至30%以上。

產業競爭需要人才、技術與資金,這些條件,南韓與台灣都各有擅長,實力也在伯仲之間,三星與台積電如今都是兩國最重要的拳頭企業,2家公司積極投資設廠,未來需要各種人才、資金等,勢必成為2個國家吸納最多人才與資金的公司,而最後比的不只這些,還有國家基礎建設等最基本的條件,未來10年三星與台積電這場龍爭虎鬥的大戲,就是南韓與台灣兩國之間的競賽。

責任編輯:林美欣、蘇柔瑋、傅珮晴

更多報導
通膨壓抑電子產品買氣,庫存高積,拖累台、韓半導體廠商營收
三星搶先宣布3奈米量產就是領先同業?業界:誰是客戶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