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國補助款2】富士康的重要性 臺企為何要領補助款?

郭台銘第一次踏上深圳時,那裡還沒有一個電話可以直接撥回臺灣,眼前所見的是尚未開墾的荒山野嶺。他對深圳官員說:「看得到的地,我全都要。」

富士康曾包下河南省近七成進出口額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副教授莊太量分析,對企業來說,拿土地的好處比拿補助款還好,「你看臺資鴻海郭台銘,他拿什麼跟深圳市政府談?他就說,我在這裡雇你 50 萬工人,你這裡深圳最多的人是我請的,所以你要給我很多土地、政策(優惠)。此外,你看大陸有些地方的工廠,有很多土地,工廠裡沒什麼生產,但拿了土地,就有機會趁土地升值之後賣掉。」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在鄭州。這裡過去是以煤炭、水泥重工業為主要發展的地方,GDP 在中國中部敬陪末座。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鄭州市政府為了把富士康請來這裡,花費上億元人民幣財政補貼爲富士康解決用工荒。

《紐約時報》曾披露保密的政府記錄,記載鄭州市政府在多次會議中討論對 iPhone 生產的支持,提供包括基礎設施、勞動力、稅收、出口等優惠政策。

這邏輯不難理解,對不少地方政府來說,一旦引進像富士康這種巨型製造業,就能帶入「三大寶」——就業、稅收、上下游產業鍊。從 2010 年到 2016 年,鄭州富士康累計生產超過 4.6 億部 iPhone。富士康佔河南省外貿進出口的比重也在 2015 年達到最高峰,一共67.5%,貢獻率為 114.3%(註:根據今年公開的《河南經濟藍皮書》,富士康的進出口額佔比開始下滑,2017 年為 38.1%)。

邀過來還不夠,地方政府還得想辦法把金雞母留下來。公開資料顯示,光是 2016 年,鄭州市政府給富士康的補助就有 8187 萬人民幣,名目是「失業保險穩崗津貼」(註:穩定就業的補助津貼),這是指企業若在用工淡季時沒有裁員,就會給予補助款。當年,富士康在鄭州的員工將近 30 萬人,而光鄭州的補助就佔了鴻海集團當年度政府補助金總額的三成。

從地方政府積極地包「紅包」,就可以窺見地方對大型企業的需求。太原富士康園區人力資源部部長郭崢崢曾表示,從 2015 年以來,山西太原富士康園區 3 家單位一共申請領取了近 4500 萬人民幣穩崗津貼。此外,2018 年深圳市政府也發放 2000 萬人民幣給富士康在深圳的子公司鴻富錦精密工業。

中國為什麼要給企業補助款?

當旺旺領取的中國補助款在臺灣引發爭議,連《日經新聞》對此議題的報導都提到,2016 年由民進黨的蔡英文獲選總統,臺灣再次政黨輪替,北京當局多次增加對臺企的優惠。只是我們檢視數據,除了鴻海集團以外,其他臺灣企業領取的補助款無論是「金額」或是「佔營收比例」都沒有集體上升的趨勢。

針對這波輿論,旺旺迅速指控這是政治操弄。畢竟對於商人來說,政府補助款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香港浸會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巫伯雄解釋,全世界的國家為了發展,大多會使用這種手段,「它有幾個目的:第一,政府策略性發展的考量;第二,維持就業、維持國際競爭力;第三,作為宏觀調控的工具。各行業都有補貼,但不是每個時候都有效。」

一位不具名的中國分析師補充,有時甚至會發生地方政府不暸解補助款被企業用在哪裡的情況,意味著補助款的不透明性。例如,2017 年底至今,河南省南陽市先後引進十餘個汽車產業項目,並打算注入投資與補助,但承接項目的青年汽車卻問題連連,使得整個投資與補助的動向讓人質疑。

而臺灣企業也並非獲取中國補助的唯一對象。「1990 年代,他們吸引外資最大的目的地就是香港、臺灣。如果沒有香港,大陸根本不可能發展成今天這個樣子。」莊太量說。

此外,大部分企業的年報都沒有列出政府補助款的詳細來源。根據現有的公開資料,只能模糊拼湊出可能的遊戲規則。

如產業。根據《新京報》報導,2016 年 A 股上市企業一共獲得政府補助 1655 億人民幣。其中,製造業公司獲得最多的補助款,佔總金額一半以上。汽車製造業則以近 150 億人民幣補助排名行業第一。這個數字恰好說明,為何像鴻海一樣的製造業,更容易獲得中國政府補助的青睞。

跟鴻海同樣為大型製造業的中國企業「比亞迪電子」為例,旗下有四大業務,包括汽車、電池、電子和雲軌(註:比亞迪自行研發的跨座式單軌鐵路,屬於中小運力的軌道交通,可搭載無人駕駛系統,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80公里。),目前業務重心放在新能源汽車,是「中國製造 2025」 (註:2015 年中國政府頒布「中國製造 2025」 的計畫,一個提升製造工業轉型的十年計畫,在此之間,製造業、創新能源、新材料、汽車業等產業都獲得高度重視。)計畫高度重視的產業。日前比亞迪也公告收到深圳市政府給予的 34 億人民幣補助。

臺灣企業拿的補助款有特別多嗎?
臺灣企業拿的補助款有特別多嗎?

又例如規模。在臺灣企業中,領取最多中國補助款的前三名:旺旺、鴻海、康師傅,在中國都是一等一的大廠。截至 2018 年 3 月為止,旺旺在中國共有 1 萬個經銷商、35 個生產基地、90 間工廠;康師傅的規模更是比旺旺多上 3 倍,雖然近幾年在中國的規模銳降,2018 年仍有破百個生產基地。而富士康在中國則有超過 50 個廠區,雇用了 120 萬人。

但若將中國本地企業也納入比較,以旺旺集團所在的食品業來看,中國知名食品業伊利與蒙牛也獲取不少政府補助款。伊利獲得最多,其次是旺旺,接著是蒙牛。以營業額來看,伊利的確是最大的企業,但蒙牛乳品的營業額是旺旺的 145 倍,顯見企業規模並非唯一標準。

只是,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為什麼還要以大量補助款來留住外資?

首先是大環境的變化。中國的經濟成長開始下行,為了穩定產業與就業率,地方政府更積極地以穩崗的名義發放補助款。如前文提到的富士康,以及旺旺集團在2018 年獲得安徽省安慶市發放 19 萬(人民幣)、重慶市發放 14 萬(人民幣);2017 年浙江省發放 1 萬(人民幣);2016 年湖南省長沙市發放 18 萬(人民幣)等(註:但這些少數能透過從地方政府公開資料反向追查到的補助款,只佔了該年度旺旺領取補助款總額的 0.05%)。

如果從中國政策的面向探討,2013 年習近平上任以來,相繼頒佈「一帶一路」、「中國製造 2025」、「十三五規劃」等政策,確實對於部分產業,包含製造業釋出相當程度的利多。

以鴻海集團的富士康工業富聯來說,2018年6月上市後,首次公開募集271億人民幣——此為中國A股自2015年以來最大的IPO。工業富聯在招股說明書中強調,會積極響應「中國製造 2025」的規劃,聚焦電子智能製造的前沿技術,致力於新產品的研發創新與生產實踐。

事實上,中國各地方政府在中央頒布《中國製造2025》之後,就已開始在地方開設許多相關的專項資金,支持相關產業的升級。像是,工業富聯也被湖南省政府選進「全國智能製造試點示範」。根據湖南省先前的公告顯示,只要企業與發展方向相符,將會「加大財政資金支持」。而這某種程度就說明了,2016 年之後鴻海集團子公司工業富聯的補助款為何有顯著的提升。

觀看完整專題:錢進來,人出去,中國讓你發大財?! 解密臺商領取的中國補助款


看完整專題:《錢進來,人出去,中國讓你發大財?!

更多 READr 讀+ 報導
【解密中國補助款1】誰領了補助款?旺旺鴻海位居一二
【解密中國補助款3】中國補助的隱憂?香港也受中資影響
【解密中國補助款4】官方擴大讓利對象 臺灣青年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