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全球產能2倍!中國太陽能近半企業恐面臨倒閉 習近平提「新質生產力」能夠解決?

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在全球供應鏈的各階段都佔據主導地位,從多晶矽到成品,造成全球能源版圖的巨變。英國《經濟學人》報導,去(2023)年中國的模塊生產能力達到大約10億瓦,幾乎是全球其餘地區總和的五倍。更重要的是,這一產能自2021年以來已經增長了兩倍,遠遠超過美國等國家推動本國產能增長的總量。中國現在的產能超過全球每年安裝的太陽能板總量的兩倍以上。

中國8家光電超越石油7姐妹,衝擊地緣政治

中國積極發展太陽能產業,包括通威股份、協鑫科技、新特能源、隆基綠能、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和晶科能源、大全等8家光電公司,現今所擁有的利益比主導20世紀的石油七姊妹公司還要大。《彭博》專欄作家菲克林(David Fickling)指出,中國綠色能源技術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影響了地緣政治。

《經濟學人》報導,這種供應的大規模擴展,有助於降低消費者清潔能源的成本,對抗發展太陽能農場所需資本成本上漲的壓力。在疫情期間,由於多晶矽供應短缺,太陽能模塊價格飆升。然而,此後全球價格已經下降到每瓦不到10美分的歷史低點。

<cite>正在裝修太陽能板的工人。(AP)</cite>
正在裝修太陽能板的工人。(AP)

然而,中國產能的快速增長超過了全球需求,也擠壓行業的大部分利潤。多晶矽、晶圓、電池和成品模塊的銷售價格,現在都低於其平均生產成本。根據市場數據,由於價格崩潰,去年中國太陽能出口收入下降5.6%,儘管出貨量激增。隆基綠能的股價自2023年初以來已經暴跌60%。今年3月,公司表示將裁減5%的員工,理由是「競爭環境日益複雜」。其他中國太陽能巨頭,包括天合光能、晶澳太陽能和晶科能源的股價也受到重創。

更小的公司受到的打擊更為嚴重。市場指出,大公司通常業務多樣化,幫助它們抵擋太陽能價格下跌的衝擊。而其他公司則沒有這麼幸運。比如,太陽能電池製造商凌達最近取消建造13億美元工廠的計劃。一位中國太陽能公司的高管估計,供應鏈上至少一半的企業將倒閉。

<cite>太陽能產業的重要原料多晶矽大部分於中國新疆生產,歐美因人權問題制裁新疆恐衝擊供應鏈。(Antonio Garcia@Unsplash)</cite>
太陽能產業的重要原料多晶矽大部分於中國新疆生產,歐美因人權問題制裁新疆恐衝擊供應鏈。(Antonio Garcia@Unsplash)

然而,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尚未結束。儘管價格下跌給行業帶來了財務壓力,但行業最大公司繼續升級技術,擴大產能,以確保其邊際成本低於競爭對手。市場預測,到2026年,中國的太陽能行業將把產能擴展到近17億瓦。

中國政策大力支持,逾2成企業未獲利

中國政府支持是產能過剩的一大原因。多年來,中國各級政府一直支持當地發展太陽能產業,包括免費土地、免費電力、無息貸款和獲取技術的機會。專家指出,這些支持措施平均佔到太陽能公司成本的35%,在某些情況下甚至高達65%。

然而,這種支持可能會減少。許多中國省市現在正在努力償還不斷增長的債務。太陽能公司還必須與其他行業的企業競爭,這些企業也面臨產能過剩的問題,因為中國經濟放緩。根據市場分析,去年超過五分之一的中國工業企業未盈利。

<cite>歐盟宣佈將對中國的電動車加徵最高26%到48%的臨時關稅。(美聯社)</cite>
歐盟宣佈將對中國的電動車加徵最高26%到48%的臨時關稅。(美聯社)

中國以出口方式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在國外遇到了阻力。歐洲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上個月宣佈:「世界無法消化中國的過剩產能。」6月12日,歐盟宣佈將對中國的電動車加徵最高26%到48%的臨時關稅。中國廉價的太陽能模塊可能會面臨類似的對待。自2012年以來,美國對中國太陽能製造商徵收反傾銷稅。儘管歐盟在2018年放棄類似的措施,但也有人擔心歐洲對中國太陽能公司的過度依賴。

中國政府正在積極應對「過剩供給」的問題,在5月與企業高管和經濟學家的會議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警告,不能把資源僅僅集中在電動汽車、電池和太陽能模塊上,最近的口號稱之為「新質生產力」,並指出投資必須「有其自身的價值」。與此同時,中國的太陽能行業應準備好經歷一段坎坷的時期。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