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從歷史汲取教訓,中國發動「第四次台海危機」究竟有何企圖?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2日率領眾議員代表團抵達台灣進行訪問,中國憤怒譴責之餘,還加強對台軍事威脅,中國東部戰區司令部在台灣周圍全方位開展空中和海上聯合行動,甚至宣布將在裴洛西離開台灣後,進行為期3天的繞台大規模實彈演習。據我國防部說明,中共此次宣布以台灣本島周邊海空域為實彈射擊區,有威脅台灣重要港口與都會區域企圖。

這場台海危機將如何發展仍未知,但它並非史無前例,實際上這是繼1954年、1958年和1990年代中期之後的第四次台海危機。

美國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學教授裴敏欣在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發文指出,中國可能不打算立即對台發動攻擊,但可能會在台海與美國進行膽小鬼博弈(game of chicken),目前無法預測這種對抗的確切形式和將持續多久,但可以肯定過程將極其危險,因為北京當局認為只有祭出「邊緣政策」(brinkmanship)才能迫使各方讓步,與它達成妥協。

邊緣政策是冷戰時期用來形容「使情況近乎戰爭爆發邊緣,從而在國際政治和外交政策問題上迫使對方讓步」的一種戰略,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即是著名例子。裴敏欣表示,新台海危機可能像古巴飛彈危機一樣,儘管未來幾天,恐怕發生令人毛骨悚然的驚險狀況,但最終以穩定現狀收尾。

他說,中國很可能就是想透過邊緣政策來達成目的,但這麼做也可能鑄成大錯,「我們不能忘記,1962年之所以沒爆發核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運氣。」

2022080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3日參訪立法院。(顏麟宇攝)
20220803-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3日參訪立法院。(顏麟宇攝)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3日參訪立法院。(顏麟宇攝)

北京:如果台灣與美國不改變方向,它將別無選擇

裴敏欣表示,中國選擇發起這次台海危機的原因是,要向台灣領導人及西方國家發出信號,表明台灣與美國之間的關係,以及台美各自與中國的關係,正處於北京不可接受的軌道上,這意味著北京認為,如果台灣與美國等西方盟友不改變方向,它將別無選擇,只能將局勢升級。

在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2日刊出的台海危機分析報導中,華府「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Quincy Institute for Responsible Statecraft)東亞項目主任史文(Michael Swaine)指出,台海危機的各方並不相信彼此,並相互以最壞的情況做假設,這種戰略對抗形勢很容易失控。

中國軍隊包括三艘航空母艦,實力比前幾次台海危機強大得多。如果美國這次像之前那樣派遣幾艘軍艦在台海地區附近,中國是否會出動其航母?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分析人士說,北京既想展示軍事實力,又希望避免引發軍事升級。

澳洲國立大學政治學教授宋文笛(Wen-ti Sung)表示,習近平看起有點進退兩難,裴洛西訪台之後,他沒辦法默不作聲,否則會看起來外強中乾,但與此同時,習近平目前確實需要穩定的局勢,這就是他沒有真正選擇開戰的原因,戰爭會構成危害穩定的最大風險。

關注中國政策的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莊嘉穎(Chong Ja Ian)表示,如果北京想向對恐嚇越來越無感的台灣人發出威脅訊號,「它必須每次都不斷加大威脅力度,甚至真正施加威脅,或者虛張聲勢地叫囂。」莊嘉穎說,從過去台海危機的教訓來看,台灣人民對中共最新的恐嚇「似乎有些不知所措」。

20190309-1996年中國試射飛彈,爆發第三次台海危機,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派出尼米茲號和獨立號航空母艦巡弋台灣海峽。(取自美國在台協會臉書)
20190309-1996年中國試射飛彈,爆發第三次台海危機,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派出尼米茲號和獨立號航空母艦巡弋台灣海峽。(取自美國在台協會臉書)

1996年中國試射飛彈,爆發第三次台海危機,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派出尼米茲號和獨立號航空母艦巡弋台灣海峽。(取自美國在台協會臉書)

前三次台海危機的教訓

測試美國協防台灣的決心

而之前台海爆發過的3次危機,都涉及美中台三方,只是導火線有所不同。在1954年第一次危機中,剛擺脫韓戰戰場的北京試圖武力解放台灣,而蔣介石政府尋求與美國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政府簽署共同防禦條約,使中共感到不安,並在軍事上展開行動。1954年9月3日,中共炮擊金門,從該年12月2日美台當局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之後,解放軍以行動表明抗議,升高軍事衝突層次。

面對中共動武挑戰美國協防台灣的決心,艾森豪1955年1月29日簽署由美國國會通過的「台灣決議案」(Formosa Resolution of 1955),授權美國總統可以在其認為有必要時,派遣美軍到台灣與澎湖群島協防。直到該年3月危機才落幕,由於《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生效加上「台灣決議案」法律文件,讓中共停止試圖武力佔領金門和馬祖,對外表示改採「爭取和平解放台灣」。

蔣介石(左)熱烈招待艾森豪(右),艾氏是唯一任內來台的美國總統。(美聯社)
蔣介石(左)熱烈招待艾森豪(右),艾氏是唯一任內來台的美國總統。(美聯社)

蔣介石(左)熱烈招待艾森豪(右),艾氏是唯一任內來台的美國總統。(美聯社)

1958年,第二次危機則持續了20多年。當時兩岸當局皆把金門、馬祖視為「中華民國反攻大陸的跳板」、「台灣與大陸連接的臍帶」;周恩來開始與美國展開談判,中共欲要求美國承認中共、承諾不介入台灣問題,美國則堅決要求不在台灣地區使用武力──1957年雙方因無法彌合分歧,談判陷入僵局。

為了測試美國協防金馬島嶼的程度,並迫使美國回到談判桌,解放軍對金門、馬祖發動猛烈砲擊,自1958年8月23日起44天內,向金門射擊砲彈幾近五十萬發。局勢緊張之下,美軍一度計劃對中國使用核武,以防止金門、馬祖淪陷,但艾森豪最終否決了核武攻擊,而是大規模調兵遣將向台海集結,提供飛彈等必要裝備給台灣,增援位於台海的第七艦隊,對中共展現強硬態度。

最終,中共與美國在對峙期間展現克制,未直接發生衝突,但台海兩岸的間歇性砲擊直到1979年才結束。時任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將這種「單打雙不打」的互相轟炸描述為「心理宣傳」,旨在營造「他們(中國)才是主人」。

20200823-總統蔡英文23日上午前往金門太武山忠烈祠出席「八二三戰役62周年追思祭悼活動」,向英勇殉國的將士們上香、獻花,代表政府與人民表達緬懷與敬意。(總統府提供)
20200823-總統蔡英文23日上午前往金門太武山忠烈祠出席「八二三戰役62周年追思祭悼活動」,向英勇殉國的將士們上香、獻花,代表政府與人民表達緬懷與敬意。(總統府提供)

總統蔡英文前往金門太武山忠烈祠出席「八二三戰役62周年追思祭悼活動」,向英勇殉國的將士們上香、獻花,代表政府與人民表達緬懷與敬意。(總統府提供)

堅守對台灣的紅線

第三次危機是在1995年時任總統李登輝赴美訪問母校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時爆發的,柯林頓(Bill Clinton)政府最初反對向他發出簽證,但在美國國會通過決議支持李登輝赴美訪問後,白宮被迫讓步讓李登輝赴美。儘管李登輝進行的是「非官方、私人訪問」,但他打破了將近17年從未有臺灣最高層領導訪美的慣例,成為首位訪美的中華民國總統。

中國為此大動肝火,譴責美國違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背棄「一個中國政策」承諾,於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進行兩次大規模飛彈實彈發射演習,高性能戰機頻逼近台海中線。北京武力威脅也意在阻止李登輝於1996年總統民選中勝出,但「秀肌肉」策略適得其反,在美國派出兩個航母戰鬥群前往台灣附近海域、緩和危機局勢後,李登輝在我國首次總統直選中以54%多數票當選。

在NPR的台海危機分析報導中,美國前亞太副助卿謝淑麗(Susan Shirk)說,第三次台海危機時,一場重大軍事衝突箭在弦上,讓各方都記取了教訓,因此後來努力奠定了關係的基礎,以防止危機再次發生,「如果中國沒有降級,如果他們做出回應,比如說攻擊或騷擾美國的航母戰鬥群——那將是非常危險的。」

1995、1996年發生的第三次台海危機,解放軍對台灣發射多枚東風-15短程彈道飛彈。(林瑞慶攝)
1995、1996年發生的第三次台海危機,解放軍對台灣發射多枚東風-15短程彈道飛彈。(林瑞慶攝)

1995、1996年發生的第三次台海危機,解放軍對台灣發射多枚東風-15短程彈道飛彈。(林瑞慶攝)

25年後,裴洛西訪問台灣,北京也認為美國正在逐漸削弱其一個中國政策,並試圖劃清紅線以恫嚇美國,如今華府和北京之間的關係比1996年更加緊張。新加坡國立大學學者莊嘉穎指出,這次不同的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的雄心是「統一台灣」、實現「中華民族複興」,使中國恢復亞太地區主導地位,事情若不朝他希望的方向發展,可能影響他的地位或威望──他絕對會設法阻止。

裴敏欣也如此認為,他在ASPI文章中表示,烏克蘭戰爭增強了西方領導人對台灣處於嚴重危險的想法,並相信只有透過高層互訪和軍事援助,強力支持台灣,才能避免中國入侵台灣;但從北京看來,西方對台灣的支持更像是在試圖「羞辱」中國。

裴敏欣表示,習近平現在擔心,如果台灣的執政黨及西方國家不為這些「羞辱」付出代價,北京將失去對局勢的控制。這不僅會破壞他實現統一的機會,還會招致國內民族主義者指責軟弱無能,損害他在中國內外的地位。

所以裴敏欣也預測,在現行國際環境下,即使裴洛西的亞洲之行跳過台北,中國對台灣的好戰情緒也會繼續加劇,並在不久後引發另一場台海危機。

更多風傳媒報導
相關報導》 中國武嚇蔡英文喊「台灣不會退縮」 裴洛西:絕對不會背棄對台承諾
相關報導》 《紐約時報》主筆:美國政府應該為台灣做這4件事,反制中國武力恫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