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于永正老師的喜歡/楊明明

——讀《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有感

楊明明

教育如林,有吸納天地精華倏然長成者,有緩然厚積而後薄發者。于永正老師猶如一棵長者樹,氣定神閑地盤桓於這眾林木之間,走出了一條獨屬自己的“大道”——踏實篤定,簡淨不華。於老師用自己的學識鑄就了部部著作,其中,《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一書風姿卓絕,揭示了作為一名教師需要“內外兼修,方得風清器正”的真諦。

內,於老師深知教育的底色是“情”是“愛”。他深以夏丏尊的一段話為然:“教育上的水是什麼?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的池。任你四方也罷,圓形也罷,總逃不出一個空虛。”

而“讓每個學生都感到我喜歡他”就是這種教育情愛感最直觀的體現。於老師態度是誠摯的,他坦言:“如果我們能做到喜歡每一個學生,教育無疑會進入一種別樣的境界。但是,做到這一點,很難,至少我做不到。”那麼,這種教育“情”“愛”該何去何從呢?於老師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那就是——尊重。對於乖巧懂事的出色學生,給予微笑與耐心似乎是順理成章之事,但是面對那些“既學習不好,又調皮搗蛋的學生”呢?於老師有時也會灰心,甚至想放棄,但是每當這時,他就會默念這句話:承認差異,尊重差異。誠如他所言:“教育之所以會成為一門科學,成為一門藝術,就是因為學生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沒有差異,教育的價值大概就失去了大半。”若能以這樣的胸懷來看待身邊的學生,在教學中做好了這樣的心理建設,想必受益的不光是學生,也會是教師本人吧。

當然,尊重不能只存於心中,行動是最重要的。他會經常到後進生家裏坐坐,只和家長聊學生的好。臨走時,會十分鄭重地叮囑學生,學習上有什麼困難,對老師有什麼要求,儘管和他說。這樣溫情的家訪,不言“尊重”,卻處處是“尊重”。此外,他還特別注重後進生的閱讀,他深信:“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後進生一旦愛上了讀書,便會踏上實現徹底改變的快車道。愛讀書的孩子不會變壞,這是教育規律的自然之理。

外,他深諳“有趣”之道——把課上得有意思。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須會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是的,“老師的臉上,不能只有嚴肅和莊重,也不能只有慈祥和和藹,還要有些許孩子氣”。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於老師便順其天性,帶領學生在“玩中學”“玩中成長”。他會陪學生釣魚釣蝦,只要釣上一條魚,就授予對方“釣魚能手”的稱號,頒發獎狀,照相留念。然後把釣來的魚蝦送給“五保”老人和軍屬,最後他再佈置寫作任務。如此一來,學生不會受“無炊之米”的難為,有的會寫一篇釣魚趣事的記敘文,有的選擇寫一篇如何釣魚的說明文。他們玩得開心,寫得盡興。於老師真正地做到了“寓教於樂”。

日常知識傳授,他也頗費心思。教“回眸一笑”時,他會請女同學上臺表演,自己再傳神模仿,最終在學生的大笑聲中強調,“回眸一笑百媚生”是形容楊貴妃的,只能用在女生身上,萬不可用在他的身上;教“一歲一枯榮”時,他會在黑板上形象地畫出小草在四季時不同的形態,並讓學生在對應的草的圖片下麵寫明“枯”和“榮”兩個字,如此,學生便很直觀地明白了“一歲一枯榮”的意思:一年當中,草茂盛一次,乾枯一次。

最讓人驚歎的是他的一個作文案例。說它是情境任務寫作也可,把它歸為專案化學習也罷,這個90年代就獲得巨大成功的教學案例,即便放在2022年版新課標頒佈之後的今天,仍是卓越不凡的存在。

作文教學第一節課的重點是教學生寫保證書、轉述通知。課堂上於老師告知學生,要帶他們去徐州果園參觀,但又擔心他們會隨意摘蘋果,興奮的學生紛紛表示可以寫保證書。引導、寫作、展示,一氣呵成。於老師又和他們說明當天該攜帶的東西,要求學生轉述給家長,並十分自然地讓學生提煉出轉述內容的重點;第二節課是參觀果園。農藝師從顏色、大小、口感等方面為他們介紹了五種蘋果,於老師讓學生現場進行區分、說明理由,錘煉了他們的觀察力和表達力;第三節課為了讓其他班級的學生也能更好地認識蘋果,於老師提議舉辦蘋果展覽會——為每種蘋果寫說明書,並進行脫稿講解的準備。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把所學與實踐生活完美結合,融教學於無痕之中;第四節讓學生繼續練習講解,除卻蘋果介紹外,還細化了“開場白”,然後集體制定海報內容和版式設計,融美術於課堂之中,實現了跨學科學習;第五節課的重點是寫“照片說明”和報導。因為蘋果展覽會很成功,當天有記者來現場拍照,需要學生幫著寫照片說明,並為報社寫篇報導,學生們興致勃勃。後來,其中一位學生的習作被發表在了《徐州日報》上。整個活動過程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可謂是超級“精神大餐”,語文課程的聽、說、讀、寫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那麼,如此“優秀”的於老師是怎樣“煉”成的呢?心中有目標是很重要的訣竅之一。他給自己規定:每學期精心鑽研兩篇課文,教好兩篇課文,然後寫出兩篇與之相關的文章;他有強烈的課程意識,他一直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寫字、朗讀、寫作和閱讀上;他有明確的達標意識,即落實意識和過關意識……正因為始終有目標引領,所以他的教育之路走得舒緩而又篤定。他特別欣賞蔣光宇先生所說的一段話:“如果人生沒有目標,就好比在黑暗中遠征。人生要有目標,一輩子的目標,一個時期的目標,一個階段的目標,一個年度的目標,一個月份的目標,一個星期的目標,一天的目標。”這與如今正在如火如荼踐行的“教學評一致性”的教育理念不謀而合。於老師以樸實的姿態,一直遵行目標先行,走在了教育領域的前列。

“假若你命該掃街,就掃得有模有樣,一如米開朗琪羅在畫畫,一如莎士比亞在寫詩,一如貝多芬在作曲。”這是于永正老師最喜歡的一首詩,也是作為一名教育者,他能做到“最好的自己”的另一個秘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