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兩強海洋事務對話/張競

張 競

5月24日北京與華盛頓舉行第二輪海洋事務磋商,會後美國國務院發佈新聞聲明(Media Note)【如附圖一】
https://www.state.gov/china-coordinator-mark-b-lamberts-virtual-meeting-with-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rc-ministry-of-foreign-affairs-director-general-for-boundary-and-ocean-affairs-hong-liang/
新華社發佈新聞通稿【如附圖二】
http://big5.news.cn/gate/big5/www.news.cn/world/20240528/621f010887b146b39c3c1dcbc0fd6bcc/c.html

相較於2023年11月3日雙方首度舉辦海洋事務磋商,當時美國國務院亦是發佈新聞聲明(Media Note)【如附圖三】
https://www.state.gov/china-coordinator-mark-b-lamberts-meeting-with-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prc-ministry-of-foreign-affairs-director-general-for-boundary-and-ocean-affairs-hong-liang/
但是北京則是透過外交部官方網站《業務動態》欄位,發佈雙方會晤磋商訊息【如附圖四】
https://www.mfa.gov.cn/wjdt_674879/sjxw_674887/202311/t20231104_11174045.shtml

依據前述兩次海洋事務新聞公開資訊,對照當前實際國際與兩岸情勢,吾人可歸結下述解讀要點,祈請各方先進不吝指教。

首先此次北京方面相當明確升高新聞處理規格,從外交部官方網站《業務動態》欄位公布訊息,提升至由新華社發布新聞通稿,希望擴大傳播效應姿態明顯,顯然希望獲得各方認真其所希望傳送訊息。

其次是此等工作主管層級磋商,會前必然經過幕僚協調,並且在正式對話前,相互交換會議資料,期程自然就是事先預訂。因此此項磋商視訊會議日期與議程,應當在賴清德總統發表就職演說前就已確定。儘管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內容引發北京強烈反應,但顯然並未讓此項磋商會談為之流產。

在此必須提醒,北京時間5月24日(華盛頓時間為5月23日)雙方透過視訊進行磋商時,解放軍在臺海周邊演習並未結束,由此顯然讓吾人能夠確知,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後,中國大陸在臺海周邊舉行軍事演習,並未影響雙方繼續執行原定議程;而演習期間共軍機艦各項活動,亦未讓雙方中斷對話磋商議程。

同時更要指出,多位政治觀察家不斷置疑,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內容,華盛頓方面是否在事前掌握,甚或是否默許其中論述。但就北京與華盛頓依舊繼續舉辦此等視訊磋商來看,不論當前綠營高層與華盛頓相互間有何暗盤,顯然賴清德所表達政策立場與論述,已經無法干擾或是阻礙北京與華盛頓雙方互動議程。

同樣亦要點破,同樣當北京透過解放軍在臺海周邊實施軍事演習表達立場,華盛頓亦必須維持繼續與北京對話,並無任何跡象顯示,華盛頓會因為臺海軍事情勢與共軍動態,取消其與北京所預定之外交磋商與對話議程。

不過在新聞處理上,顯然雙方存在默契,並未立即在會後就對外公開此項視訊磋商;更是明顯拖到演習結束並跨越周末後,才以同步方式分別對外發布新聞。同時北京方面刻意升高新聞處理規格,應該算是以正面態度評價本次對話溝通。

儘管雙方新聞稿內容必然是各說各話,各自強調其所希望表述觀點與立場,但是從北京與華盛頓在管制新聞發布之步調與時機節點觀察,雙方都能理解到在共軍演習時,確實不宜立即公開此項議程,亦顯然對暫緩發布視訊磋商新聞必要性具有共識,對此吾人必須嚴肅重視。

最後是對比兩次華盛頓新聞聲明內容,顯然第一次海洋事務對話時,美方明確提出2023年10月22日北京在仁愛礁攔阻菲國船隻,再加上2023年10月24日攔截美方軍機兩項事件,所關注海域直指東海與南海,但卻隻字未提臺海。

但第二次對話時,華盛頓就重申維持臺海穩定和平,並關切共軍在臺灣海峽以及臺灣周邊軍事演習狀況;但卻未曾具體提及任何在南海與東海發生之爭議事件。但此時共軍「聯合利劍-2024A」演習尚未落幕,華盛頓會後未曾立即發布新聞稿,其中玄機令人玩味。

國際社會各國各自應對其交涉對象,但是當臺北變成北京與華盛頓對話議題時,吾人必須要問,國安高層事先是否知悉?事後能否獲得簡報與說明?臺灣社會疑美論能夠獲得市場,很重要因素是源自被人蒙在鼓裡所產生負面感受,假若國安高層是在北京與華盛頓公布新聞聲明後,才能掌握狀況,這就真正讓人感覺大事不妙囉!(照片示意圖,資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