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動階級翻轉的周處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周處除三害》本來是中國民間耳熟能詳的勵志故事,但今年《周處除三害》指的卻是正在大陸上映的台灣小成本B級片,觀影人次突破千萬。因內容有黑幫復仇、宗教斂財等大陸禁忌情節,怎麼能通過審核?引發各界關注。

苦於審查制度已久的大陸電影從業者,期待這是某種鬆綁的信號;逢中必反者認為大陸當局是藉此片醜化台灣治安;更有人將其視為「政治寓言」。

片中林祿和面對陳桂林指控他殺警6人時反問:「颱風、地震死了多少人,為何不去責問天地?」輕輕就卸除自己滿手血腥的罪孽,卻也落實他整套理論系統性的雙標:信徒要放棄財物方得清淨,他卻笑納;信徒入教時要鞭打認罪,他卻以萬物為芻狗。

雙標當然不合理,信眾怎麼會接受,這應歸責編劇功力不足嗎?但放眼今日,無論台灣還是美國,個人、黨派、政府明目張膽的雙標,已成為常態且占盡便宜。這種亂象讓社會瀰漫怨氣,難怪陳桂林處決陳桂林,社會的抑鬱得到了紓解。

一部片的片名代表影片的核心精神。《周處除三害》正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精神─人本。哈佛大學神學院教授大衛‧查普曼說:「我們的神話裡,火是上帝賜予的;希臘神話裡,火是普羅米修斯偷來的;而在中國的神話裡,火是他們鑽木取火堅韌不拔摩擦出來的!」當其他文明「以神之名」時,中華文化則「以人為本」。所以片中主角陳桂林一念之間幡然悔悟的機制是自己的是非心啟動的,周處也是。啟動人的是非心去決定自己的行動,正是中華文化與基督教等一神教文化最大的區別,也是21世紀全世界困於俄烏、以巴戰爭時最好的解方,更是在這個文明競爭的時代中,中華民族最大的強項。

片中主角陳桂林不只是快意恩仇,還堅持除魔務盡的理念,不留禍根在人間。臨刑前清清朗朗的眼神,說明他對真理堅定的信念。但一個人的抉擇雖取決於個人特質及文化的特質,其實也取決於生命面對的真實處境。

同受中華文化薰染的日韓兩國,面對宗教議題,卻似乎沒有塑造《周處除三害》類似角色與情節的自信,影片最後總是留個邪惡再起的尾巴。這是文化信念的不足?還是國情有異?也許當一個國家政經長期被把持在幾個家族手中,號稱民主,事實上階級分明,說到「人本」二字,難免底氣不足吧!

相形之下,兩岸階級翻轉的能動強大得多,這方面的文化意識相通,結局才能大快人心。(作者為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