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美不反美? 中國官媒形塑習近平宣傳風向

今年2月,在美國擊落一個所謂的中國間諜氣球之後,美中關係陷入冰點,中國官媒發表了一連串的反美文章。然而短短8個月後,隨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相隔6年後再次訪美,並和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舉行會談,中國宣傳機制的評論話鋒一轉,充滿了溫情與回憶。

間諜氣球事件 美中關係陷入冰點

美中關係長久以來因為貿易與人權等議題而持續緊張,今年2月美軍擊落領空一個所謂的中國間諜氣球,導致兩國氣氛降至冰點。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聲稱美國正在對中國進行「全方位遏制、圍堵、打壓」,中國官媒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批美文章,對中國「小粉紅」的反美情緒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中國影視傳播領域向來都會配合國家重要政策做出反應,而中國官媒順應上意帶風向也不是新鮮事。在2019美中貿易戰期間,中國央視就曾經突然把題材親美、大部份在美國洛杉磯取景的電視劇「帶著爸爸去留學」撤檔,臨時改播「抗美援朝」愛國影片。而在2016年「限韓令」期間,中國也曾全面停止涉及南韓藝人和韓劇的演出與播放。

痛批美國淡化自己 轉移人權批評

在間諜氣球事件後,習近平3月初罕見地點名美國,聲稱以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實施了全方位的遏制、圍堵、打壓,給中國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隨著習近平的這番公開評論,觀察家注意到,反美宣傳成為中國媒體的重頭戲。而且中國官方也沒有全力阻止國內反美言論在社群網路上的甚囂塵上。

美國智庫詹姆士敦基金會(Jamestown Foundation)專家歐德納倫(John Van Oudenaren)接受美國之音(VOA)訪問時表示,中共的宣傳機構盡力宣揚美國的問題,但對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則竭力淡化。他認為,北京嘗試利用對美國的負面描繪,來抵消美國對中國在人權方面、以及在缺乏公民自由方面的批評。

中國官宣大轉彎 帶頭反美變親美

然而,隨著習近平在相隔6年後再度訪美,並和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自從去年11月的峇里島峰會以來的首次會面,中國官宣可說是180度大轉彎,為營造氣氛在短短8個月內從反美變成親美。不但新華社連發5篇題爲「推動中美關係回歸正軌」的系列評論,人民日報也聲稱中美「重返峇里島、通往舊金山」,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普遍期待。

儘管拜習會未能解決美國對晶片出口制裁等關鍵議題,但中國官媒的語調已經和過去不同,報導著重在習近平擔任河北省正定縣委書記時,帶領農業團體訪問美國愛荷華州時的笑容、和居民們在火爐邊親切談話、以及和拜登分享巧克力的溫馨回憶。中國社群媒體的影片也顯示,美中領袖在花園裡散步聊天,兩人臉上的笑容,關於美國的科技制裁與台海緊張則著墨甚少。

塑造拜習平起平坐 拜登有求於中

專家認為,中共媒體的宣傳方向和語調,是想向中國民眾顯示,習近平和拜登平起平坐,凸顯拜登想要和中國穩定關係的期盼,並向國內的官僚機構與企業發出了可以和美國人接觸的訊號。然而,這反而顯示出中國在經濟欲振乏力、社會氣氛低迷之際,想要轉移焦點的目的。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專家李明江(Li Mingjiang)認為,這反映了中國領導人非常強烈希望穩定與美國的關係、推動更多的合作。中國媒體的敘事中想要表達一項重要的訊息,那就是習近平能夠處理好中美關係,他才是向美國和美國領導階層下指示、要如何管理雙邊關係的那個人。

新華社以一篇1,500字的報導談論習近平過去的訪美回憶,當年尚未攀上權力高峰的習近平在愛荷華考察時,結識了小鎮居民杜查克(Gary Dvorchak)等人,並接受他們的熱情款待。習近平在2012年擔任國家副主席、即將成為最高領導人時曾舊地重遊,也和這群老朋友相見歡。文中指出,「習近平永遠不會忘記他的美國朋友,並相信國與國關係的關鍵在於人民」。

回憶殺走溫馨路線 一切只為宣傳

對此,身為習近平「老友」的杜查克認為,習近平對愛荷華的喜愛是真的,但他也確實把自己和愛荷華的這段關係當作宣傳。「這讓他人性化,讓他有能力繞過美國媒體,顯示出他和美國人民的關係」。杜查克表示,當中國需要提升習近平在國內外的支持時就利用這一點,他認為這是很精明的公關,而這能發揮作用的部分原因,是因為當初的那些感情是真的。

然而,習近平對美國的調子放軟,中國官媒改走回憶殺路線,只不過是因爲國內壓力超出預期而已,不論是和拜登的多年友誼、或是對愛荷華州的舊日情誼,也只是中國官媒為形塑習近平所做的宣傳罷了。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拜習會的幕後真相:中國繼續挑戰國際秩序
法媒:中國戰略失敗 拜習會反映美國再次掌握主導權
鄧聿文:台灣最危險時期不是2027,而在203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