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立實驗室、布局產業發展……中國吸引諾貝爾獎得主落腳 推動先進科技產業創新

以澳洲諾貝爾獎獲得者馬歇爾命名的「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9月21日在中國廣東深圳正式簽約揭牌,這是深圳第五座以諾貝爾獎得主命名的實驗室。在簽約儀式上,馬歇爾談到實驗室建立的初衷:「我們希望能在中國最終打敗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種類,會引起胃炎、消化道潰瘍甚至是胃癌。

馬歇爾(Barry Marshall)與沃倫(Robin Warren)因發現了這種細菌以及其在胃炎和胃潰瘍等疾病中的作用,而榮獲200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根據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發布的最新數據,中國的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大約在50%,很多人會出現胃潰瘍,甚至胃癌,因此在中國戰勝幽門螺旋桿菌意義重大。

馬歇爾生物醫學工程實驗室由深圳大鵬新區管委會、深圳大學、深圳市鴻美診斷技術有限公司共建,將致力於加速生物醫學產業技術從研發到孵化到產業化的快速轉化,在深圳形成一個以胃腸疾病的研究、診斷和治療為核心的健康產業鏈。

馬歇爾說:「希望我們的工作能使中國在未來10年,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至少降低50%,這能保證中國每年發生的數十萬宗胃癌逐步得到根除。」

據《新華社》報導,除了馬歇爾,從2016年到現在,已有多位諾貝爾獎得主造訪深圳,設立各種研發機構,涉及新材料、生物醫藥、光電等各領域。其中由諾貝爾獎得主領銜、並以其名字命名的實驗室就達到5個,包括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實驗室等。

此外,還有許多諾貝爾獎得主正加快在深圳布局的步伐。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DNA之父」華生(James Watson)的「樂土沃森生命科技中心」正加速在深圳大鵬新區落地,他表示建成後將至少有1000位科學家在此工作,他本人也會在此工作、生活。

深圳的「諾貝爾獎得主扎堆」現象只是中國眾多城市的一個縮影。現在中國的很多城市都在與來自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建立各種形式的合作,設立實驗室,希望促進當地產業創新的發展。

在江蘇南京,201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聚德霍夫(Thomas Südhof)與南京市第一醫院共同建立「托馬斯幹細胞與神經科學轉化醫學研究中心」。

2006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斯穆特(George Smoot)在安徽的合肥、河北的石家莊、湖北的宜昌三地設立了工作站,工作站與當地的醫院、科技公司等機構合建,致力於研發醫療智能可穿戴設備。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諾貝爾獎得主「扎堆」中國,設立實驗室、布局產業發展。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金岷表示,中國各大城市都希望通過先進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帶動城市經濟、科技水準的提高,所以諾貝爾獎得主的產業化布局一般都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深圳早在2013年底便推出相關政策扶持未來產業發展。自2014年起至2020年,連續7年,深圳市財政每年安排10億元人民幣專項資金,用於支持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創新能力提升、產業鏈關鍵環節培育和產業化項目建設等。

2017年年初,深圳提出組建十大諾貝爾獎科學家實驗室、實施十大重大科技產業專項等行動計畫,希望在化學、醫學、光電等基礎學科領域,以及在石墨烯、微納米、機器人、5G移動通信等前沿技術領域取得突破、搶得先機,增強創新型經濟發展後勁。

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蓋姆(Andre Geim)表示,深圳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可以幫助解決學術界和產業界間割裂的問題。

馬歇爾表示:「我們有一流的技術,而在中國生產能夠保證它的成本,將來這些科研成果可以反哺世界。」除了深圳,他的團隊作為技術支持單位計畫在中國國內開展「全國多中心幽門螺旋桿菌耐藥性」課題研究,邀請中國20家區域中心醫院進行幽門螺旋桿菌耐藥性研究。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杜金岷說:「諾貝爾獎科學家選擇了中國,中國也選擇了諾貝爾獎科學家,選擇了以優質的教育、研究、產業化來推動城市不斷發展與創新的道路,各地政府以及相關機構應當揚長避短,積極理性地與其合作。」


相關報導
借道月球,前進火星!美俄計畫合作打造「太空港」長駐月球軌道
現代醫學大突破!法國植物人昏迷15年後恢復知覺 為病患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