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鞍華 化「套路」為神奇《明月》拍出文藝範

周迅、彭于晏、霍建華、春夏……一票顏值上乘、演技實力和票房號召力都不差的演員出演,似為《明月幾時有》增添了不少商業色彩。但在導演一欄,「許鞍華」這三個字—— 這位曾經拍出《桃姐》、《黃金時代》的文藝片導演,又穩穩當當地把這份略俗氣的商業氣息妥帖地中和掉,甚至文藝質感還更勝一籌,最後倒和片子《明月幾時有》的名字一般,引人惆悵憂傷起來。

《明月幾時有》日前在上海電影節期間公映,它沒有收穫一面倒的專業好評,爭議主要集中在太過搞笑、不夠嚴肅;故事過於零散、人物不夠深刻。豆瓣給該片評分的平均成績為6.8,排除掉明顯的水軍帳號,其實超過三分之二的影迷,給了《明月幾時有》三星及四星的評價。

如果你能接受故事的「散」,你會被許鞍華的處理迷得神魂顛倒—— 從故事到演員表演,從配樂美術到運鏡,都那麼相得益彰;故事看似散、淡,但隨著人物漸次出場,你不知道何時就陷進了情節和影片營造的那種悵然若失的氛圍裡。它不知不覺地,讓你完全浸沒在了那個風聲鶴唳的淒冷時代。但與此同時,你會發現心裡有股感動的暖流,這個電影是有溫度的。於是已經有不少影評人把它歸為「近年看過的最好的華語電影」。

靈魂小人物 也能有血肉

《明月幾時有》的開篇改編自真人歷史事件「省港大營救」——抗戰時期,活躍在港粵地區的東江縱隊在日軍進攻香港期間營救800多名文化社會名流。這場生死救援,讓普通的小學教師方蘭和游擊隊隊長「劉黑仔」相識,後來她被組織收編,開始展開地下工作、漸漸蛻變為優秀的革命黨人。

乍一看,這故事很主旋律嘛!但許鞍華導演又做了些加工,化「套路」為神奇,讓頗有距離感的「偉光正」獨角戲,「失焦」成了有笑有淚、鬆弛有度的生活日常。每一個出場的人物都有血有肉,而且相互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足夠成為這個大時代中極具代表性的註腳了。

布景小細節 呈現亂世風

和《黃金時代》一樣,許鞍華選擇用「偽紀實」的方式來講述《明月幾時有》。梁家輝飾演的抗戰親歷者佝僂地坐在黑白鏡頭前,在採訪中把過往的故事娓娓道來。連皺紋都會演戲的梁家輝,一秒就令人信服並投入其中。接著是用大量的包括布景上的、台詞上的和表演上的細節,來描述香港亂世的社會風貌。

主角淡淡演 周迅戳人心

說到戲中主演,蟄伏多年的「機靈怪」周迅自然是最大看點。此番重歸銀幕,周迅的表現力還是一擊即中、直戳人心。

被周迅演出了名的角色,大多是敏感神經質或戲劇傳奇的。但這次,方蘭這個角色人淡如菊——對茅盾的思慕之心要淡,拒絕未婚夫錦榮的求婚也得淡,見到劉黑仔殺人她也得淡,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民教師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你能看到這個角色潛移默化的改變——她看到表姐出嫁,淡淡地問:「為什麼這麼著急把自己嫁出去呀?」少女依舊;得知母親被捕,周迅愣是在鏡頭前站了一分鐘,眼睛裡全是戲,但此時她的舉手投足已經是一個分隊隊長的架勢了啊。周迅表演除了「潛移默化」,一個夜色下的凌厲側臉,就贏了。

《明月幾時有》所有的演員都貢獻了高水準的表演—— 包括常被詬病「面癱」的老幹部霍建華和常被吐槽演戲台灣腔的彭于晏。前者演得很輕,文縐縐又優柔寡斷的,符合潛伏特工的設定

後者則是搞笑擔當,異常搶眼,但在最後一幕和周迅的離別戲,又從蹦躂蹦躂、略略漫畫風的表演裡,平衡回穩重深沉的表現方式,彭于晏是能文能武的!還有擅長喜劇的郭濤,一改《瘋狂的石頭》裡的那種癲狂,演文人,這種顛覆居然很有意思!

「你們對導演的看法,能不能別這麼套路?」

《明月幾時有》延續了許鞍華的細膩、克制和文藝質感,但因為有一些動作戲、較強烈的戲劇衝突和詼諧笑料,而顯得跟她以往很不同。於是也有記者問她,怎麼這次這麼不同?許鞍華倒很坦蕩盪,霸氣地回應說:「你們對導演的看法,能不能不要這麼套路?」真耿直可愛呀!

炮火紛飛戲 拍成慢鏡頭

許鞍華分享她在收集資料時,收穫的趣事。她說有段時間,日本人在香港極力打造「太平盛世」,但其實人人都在找吃的。戰爭片「最常見的就是拍百姓沒有東西吃」,但她還發現,那段時間百姓們還會穿著光鮮,甚至要搭個墨鏡才外出;亂世之中看似荒誕的事還有繁文縟節地辦婚禮……,許鞍華像發現了珍寶的小孩,意猶未盡地玩味著。

類似這樣衝突甚至違和卻真實的細節,都被她揉進了《明月幾時有》裡。在許鞍華拍的這部戰爭片中,炮火紛飛、地動山搖的大場面「套路」都被刻意省去,甚至還要做得更極致,導演把戲裡唯一和日軍軍隊的正面對抗,玩性大發地拍成了慢鏡頭的「子彈煙花貼身舞」,舉重若輕又好不浪漫!更多的筆墨,還是被用來描述戰時小人物的過活和各自順應時代的選擇——非常許鞍華啊。她說過自己拍不了純動作戲,「看人做危險動作,都要怕死了」,在她看來,戲裡的衝突都是合理的調劑,而且她也能玩得很好。

《明月幾時有》的詼諧幽默,是看片前許多人沒料到的。

文人要逃難,特工要來接頭,沒想到殺手卻先登門拜訪了,這六目相對的、三臉懵逼的,你說緊張不緊張、搞笑不搞笑?霍建華飾演給日本人上詩詞課的教師,前一秒還在和軍官對酒當歌,下一秒畫風就突變到了「七步成詩」的斬殺令;還有一波接一波的突擊檢查、突然出現的子彈崩頭……這些衝突點,綿裡藏針,看得人心驚肉跳。

喜劇元素也不少,恰當地穿插在緊張的革命和濃濃的霧色中。喜感也給各個角色們加了些人性,不那麼臉譜符號化了。(娛樂新聞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