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日回暖藏玄機 東亞格局再洗牌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順利完成訪華行程,本台評論員Martin Fritz認為,這次中日之間7年來首次峰會是為加強亞洲和平與繁榮邁出的積極一步。

(德國之聲中文網)2018年亞洲发生了兩個重要的事件:先是朝鮮停止了與韓國和美國的冷戰。現在中國和日本這兩個世界第二大和第三大國民經濟體之間的關系,用安倍晉三的話來說是結束了冰凍期,"從競爭走向合作",中國總理李克強則稱之為進入一個"合作的新階段"。

雖然人們對朝鮮和中國的善意持有疑慮合乎情理,認為這可能只是一些權宜之策。但是,它為雙方創造了一個相互信任的前提,對東亞局勢的變化做出了反應。這樣,美國在戰後主導世界相對和平的"美利堅和平"格局走向終結,其中美國在日本和韓國的駐軍就是這一格局的重要標志。整個東亞地區的權力格局也发生了巨變。

中國主張加強合作

導致兩國關系緩和的具體原因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通過實行特別關稅打響的中美貿易戰。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正在加強對政治和軍事問題上對中國提出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需要新朋友。開展魅力攻勢旨在阻止日本加盟美國的孤立戰略。

習近平主席肯定不會拋棄自己對安倍晉三的保留態度。在他看來,安倍仍然是一個想讓人們忘記日本戰爭罪責的修正主義者。安倍晉三通過其進攻型的外交政策抵制中國的海上霸權主張,並進行幾十年來的首次擴軍。

然而中國領導層再也無法忽略安倍。這個日本人已經和默克爾一樣成為自由世界最重要的捍衛者之一。在美國退出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之後,日本仍堅持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並將之付諸實施。加快與歐盟達成的經濟協議也顯示了安倍致力於開放的貿易政策。

為何日本也在反思

日本擔心夾在美國和中國兩個競爭大國之間使自己受到嚴重傷害。中國是除美國之外日本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一個重要的消費市場和一個巨大的生產基地。多年來安倍一直謀求改善與北京的關系也可以說是迫於國內經濟的壓力。

重新建立兩國新型關系表明,日本已經承認中國成為崛起的經濟大國。40年前中日兩國簽署和平友好條約後,日本開始為中國提供的发展援助預計將結束也體現了這一點。東京政府因此在與北京的交往過程中建立了更多的公正和平等。迄今日本常常以居高臨下的姿態對待中國。

和平共處而非相互敵對

如果這次峰會的精神繼續下去,將有利於亞洲的和平與繁榮。圍繞日本所稱的尖閣列島(中國稱釣魚島)引发軍事沖突的危險正在下降,因為兩國都希望建立一個熱線。雖然中國和日本都沒有放棄他們的領土要求,但他們又像從前那樣,巧妙地避開這個話題。

在基礎設施項目方面加強合作的前景也是一片光明。中國和日本可以在泰國、印度尼西亞和其它地方共同建立新的高速鐵路,而不是像現在這樣彼此壓價。相互配合的結果將是修建的鐵路,集裝箱碼頭、機場和高速公路質量更高,融資更合理的以及迄今中國常常忽略的環保和其它標准得到遵守。在這方面,北京就50個項目和融資達成協議充滿希望。

中日兩國關系的回暖可能還不至於像安倍晉三所說的那樣,成為"歷史性的轉折點"。但這次關系解凍可能是改變迄今格局的重要起點。例如,在朝鮮周邊地區建立新秩序現在就變得相對容易了。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作者: Martin Frit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