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寫台灣》 「台灣400年」千字文:福爾摩沙的故事


今年2024年,文化界都在慶祝從荷蘭人在台南建熱蘭遮城算起的台灣400年。
如果想找一篇記寫「台灣400年」的千字文,《詩寫台灣》的〈福爾摩沙的故事〉,歷史脈絡完整,是有詩有文有圖的一篇。
〇 〇 〇
〈福爾摩沙的故事〉
臺灣美麗島,孤立在汪洋無際的太平洋西邊,亞洲大陸東方茫茫大海中。悠悠千古,千古悠悠,不知已有多少千萬年。
地質學家說,臺灣島約在六至二百萬年前,菲律賓與歐亞板塊擠壓,就已出現在此大海中。臺灣和亞洲陸地相連,歷經幾次地殼變動,升升沉沉,最後從海中褶縐隆起,四無依傍,成為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的一座孤島,雄立迄今。
臺灣隔著臺灣海峽,離亞洲陸地最近處130公里。全島南北長395公里,東西最寬144公里,面積3萬6千平方公里,是地球第38大島。平地只佔全島面積約三分之一,山多平原少,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峯260多座,最高峯玉山3952公尺。
臺灣西南部內陸的左鎮、甲仙,和高雄平原丘陵的大崗山與大崗山後雞冠山,都可找到原來在海底的貝殼和貝殼化石。

西方高空俯看臺灣 像浮游大海中的大鯨魚、大海翁。臺大賴進貴提供

臺灣島的形狀,由北而南,很像一條頭大尾端狹長的番薯。海島西南部沿海,古時有很多鯨魚,臺語叫海翁。
從西方高空俯看臺灣島的形狀,就像一隻頭朝北,浮游於太平洋之汪洋大海中的大鯨魚、大海翁。
臺灣島孤立於太平洋之汪洋滄海中,茫茫波濤,茫茫宇宙,悠悠千古,一直不為世所知。中國古文獻雖有海中「夷州」、「流求」等似指臺灣的記載,皆朦朧模糊。

熱蘭遮城即台灣城殘牆 呂自揚攝影

十六世紀,歐洲進入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搶先來到澳門,建立貿易基地。
相傳1540年代,有一艘葡萄牙船從澳門北往日本,航經西太平洋一地圖未標示的島嶼,船上水手遠望島上林木蒼綠美麗,不禁驚喜高呼:「Ilha Formosa!」然後就在航海圖上,把此島標示為Formosa福爾摩沙,作為島名,就是現在的臺灣。
葡萄牙語Formosa是美麗,Ilha是島,「Ilha Formosa」是「美麗之島」的意思。
那葡萄牙水手當年「Ilha Formosa!」的一聲喊,就如初生嬰兒的一聲哭。歐洲人的世界航海地圖,從此畫有茫茫大海中的島嶼Formosa,福爾摩沙從此誕生,開始進入世界舞臺。
1570年代,明國漢人稱呼澎湖東方的海島叫東番。居住東蕃夷人,今稱平埔族和南島語族。東番就是歐洲人所說的福爾摩沙。

像台灣島形狀的番薯 呂自揚攝影

1624年,荷蘭入佔福爾摩沙大員港,在沙洲建熱蘭遮城做商館,是行政中心和國際港市。
荷蘭把大員寫作Tayouan或Taiwan。漢人把大員也寫作大灣、臺員、臺灣,今臺南。後來,漢人漸漸以「臺灣」取代「大員」做為港名和城名,把熱蘭遮城叫台灣城,也以「臺灣」取代「東番」成為臺灣島的島名。
1661年,鄭成功欲進攻荷蘭在大員的熱蘭遮城,稱為「臺灣」,趕走荷蘭後成為台灣王,把熱蘭遮城改名安平鎮,設天興萬年兩縣。
1684年,大清帝國將臺灣收入版圖,設臺灣府,「臺灣」從此正式成為福爾摩沙美麗島的島名。

恆春民謠唱福爾摩沙詩歌譜 呂自揚提供

臺灣的形狀,像番薯,也像大鯨魚、大海翁,臺灣人常自稱番薯仔,是鯨的子孫。
美麗島的故事,以「福爾摩沙」詩歌頌之;
島孤千古不知年,天外飄來葡牙船;
福爾摩沙一聲喊,世界地圖有台灣。
若以「恆春民謠」的曲子,來吟唱這首「福爾摩沙」詩,不論台語華語,皆趣味好聽,歷史韻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