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寫台灣》海天遼闊白雲遠茫茫的東海岸

東海岸一景 錢鴻鈞攝影 呂自揚提供
東海岸一景 錢鴻鈞攝影 呂自揚提供

翠岸峰巒千里長,終年俯瞰太平洋;
碧海無邊極目望,雲天萬里遠茫茫。-〈東海岸〉

鄭氏東寧王國和清帝國,統治的台灣只有阿里山、雪山、玉山、中央等山脈貫穿島之南北的高山西邊,高山和山東邊的花蓮台東皆屬番界,未管轄。

荷蘭人1637年赴台東淘金

《熱蘭遮城日誌》記載,荷蘭1624年入佔大員(安平),聽說福爾摩沙東部有黃金,1637年派兵到卑南覓(台東),1638年派兵駐守卑南尋找黃金(後來沒有找到),東部有很多大小社原住民,後來很多社歸順受統治,每年春天召集長老開東區地方會議。也有恆春通往卑南的山路。這是台東花蓮的最早歷史記載。

清帝國1875年開始「開山撫番」,南從瑯嶠(恆春)開路到卑南(台東),中部從林圮埔(竹山)開路到璞玉閣(玉里),西部福佬客家人開始越過高山,移墾到山後花蓮台東的新天地,民間開始稱高山西部叫前山,東部叫後山,來往漸頻繁,〈台東調〉唱的就是西部人到遙遠台東花蓮,「欲去台東,卻轉再當」的心聲。

台東花蓮的山上海邊,很早就原居住著卑南、排灣、阿美、泰雅等多族原住民,清道光年間,也有西部平埔族遷徙前來。

八仙洞遺址年代上萬年

近百年來學者在後山考古,卑南遺址是史前5000至3000年前,八仙洞遺址是上萬年,最近新發現八仙洞之小馬洞頭骨,年代超過20000年,花東考古歷史,真是千古萬古悠悠,遠比西部的遺址早很多年。

八仙洞 錢鴻鈞攝影 呂自揚提供
八仙洞 錢鴻鈞攝影 呂自揚提供

八仙洞 錢鴻鈞攝影 呂自揚提供

海岸山脈是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碰撞突起的山脈,南北長約175公里,最高峯1680公尺,或山峯高聳陡峭,或矮低峯巒起伏於東邊太平洋之汪洋大海邊,草木終年青翠,像在俯瞰遠眺太平洋。

後山是台灣的淨土,海闊天空,空氣純淨,青山綠田,白雲悠悠,寧靜純樸,是度假休閒好地方。

旅遊花東有二路線,一是中央山脈與海岸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一是海岸山脈東邊臨太平洋的東海岸。

海岸線山海交錯,有很多美麗人文與自然景點。像台東海邊,東河鐵橋、三仙台拱橋,都很令人流連,近又開發多處觀光景點。

三仙台拱橋 藍沐璿攝影 呂自揚提供
三仙台拱橋 藍沐璿攝影 呂自揚提供

三仙台拱橋 藍沐璿攝影 呂自揚提供

地球向東自轉,太陽從東方出來,後山日先照,太麻里成為每年陽曆新年一月一日,太陽從大海中發出第一道曙光的看日出地。

海天遼闊 白雲悠悠

到東海岸旅遊,不論走到那裏,我都喜歡西看綿延不斷,或高或低,終年蒼翠,白雲浮繞的山巒;東看藍天碧海,一望無際的太平洋。

天晴時,海岸邊雪白如帶的海浪,一波又一波,去而復來地拍打海岸和沙石灘,無邊無際的汪洋,有時平靜有時微波閃動,有時藍得發亮。也可看到隱隱約約,以前政治犯在苦唱小夜曲的綠島。

東海岸遠看無邊無際的太平洋 顏金良攝影 呂自揚提供
東海岸遠看無邊無際的太平洋 顏金良攝影 呂自揚提供

東海岸遠看無邊無際的太平洋 顏金良攝影 呂自揚提供

我站在海邊,向東遠看著無邊無際的太平洋,就會想起不知何時開始孤立在茫茫大海中的台灣島,就會想起相傳1540年代,有葡萄牙船從澳門欲北往日本,水手們從台灣島東方大海中,遠看台灣島上樹木蒼翠美麗,不禁驚呼「Ilha Formosa」,美麗島台灣從此進入世界舞台的故事。

我1982年參加花東健行,曾在一所國小附近海邊,可以遠看到大海中有一條海水特別暗黑的海流,那是民間都叫黑水溝的黑潮。

我最喜歡遠看碧藍大海最遠處的天空,南北相連遠茫茫的海雲。都飄浮在相同高度的一條底線上,又遙遠又神奇,又美麗又壯觀。尤其是大小雲朵皆雲白似雪,正在快速變化中的美麗畫面,真的是白雲蒼狗,瞬息變幻,令人浩嘆海天的遼闊,宇宙的悠悠無窮。

站在東海岸的海邊,看著海岸山脈終年蒼翠的青山,看著藍天碧海無邊無際的太平洋,看著悠悠千萬里,遠茫茫的天空和白雲,不禁寫下了這首〈東海岸〉詩:

翠岸峰巒千里長,終年俯瞰太平洋;
碧海無邊極目望,雲天萬里遠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