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寫台灣】臺灣歷史上的第一座山—大崗山

崗山荷蘭叫桌山,山下平地住東番;
紅毛來攻地被佔,棄屋逃命不復還。
鄭軍入墾叫崗山,平地成庄起炊煙,
清代建寺鐘聲遠,岡山樹色入詩篇。
大崗山連小崗山,山上佛寺許多間;
閒登超峰看雲起,平原遼闊海連天。

台灣有名無名的大小山算不完,最早進入歷史的山,不是鼎鼎大名的玉山、阿里山,而是高雄近海的大崗山。
大崗山在府城台南東南方,古堯港(今興達港)東方,是府城附近沿海平原最高大的山。海船在澎湖東方,遠遠就可看到山影,是航往大員(安平)的地標。

歷史上最早記載大崗山的文獻,是荷蘭《熱蘭遮城日誌》,記載說:1634年11月3日,中尉率約七十士兵出發前往堯港,欲攻打搭加里揚人,傍晚在堯港登陸。11月5日中午,「在南邊桌山de TafeL附近,與搭加里揚人交鋒,估計他們約有150至200人,非常高大強壯,被士兵用步槍射死5人。」

這荷蘭文的de TafeL,譯為桌山。意思是山頂平坦如桌面的山,這是福爾摩沙美麗島臺灣,歷史上最早記載的第一座山。
桌山附近的搭加里揚人,就是1603年陳第〈東番記〉所說,居住堯港附近的「東番夷人」原住民。


興達港,古堯港,1534年11月,荷蘭兵與新港社由堯港登陸去攻打大崗山附近的搭加里揚。圖/呂自揚攝影
1635年12月25日,荷蘭和新港社千人大軍,進攻搭加里揚社,搭加里揚社無法抵抗荷蘭槍火,全部逃遷到屏東,房屋全部被燒成灰燼。高雄平原其他社原住民,也皆驚慌逃走。
荷蘭從此佔有高雄平原,逐漸招募福建農工來拓墾,種米種甘蔗。搭加里揚1646年改名為阿猴,在今屏東。

1661年鄭成功來台,趕走荷蘭,軍隊屯墾高雄平原。大崗山西邊今之湖內、路竹、岡山皆為屯墾地,編為文賢里、長治里、維新里、仁壽里、嘉祥里,平野從此散佈許多漢人居住的村庄,早晚起火炊煙。


從海邊遙望大小崗山。大崗山南北長4公里,南連小崗山。圖/呂自揚攝影
1683年清康熙22年,鄭克塽投降滿清,工部尚書杜臻到閩粵巡視,著《澎湖臺灣紀畧》,最早記載臺灣的山川說:台灣城(安平城)東方(應是東南方)有「大岡山、小岡山」,和「打狗山、半平山、凹底山、觀音山。」大岡山是台灣歷史上的中文文獻,最早記載的第一座山。
這大岡山就是荷蘭人所說的桌山,是鄭氏時漢人所取的山名。後來的《台灣府志》,最先記載的山也是大崗山、小崗山。岡也寫崗。


明鄭軍陣屯墾地區分布圖。岡山平原有長治里、維新里、仁壽里、嘉祥里。圖/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提供
大崗山雄立在台南府城與鳳山縣城之間的平原東邊,樹木蒼綠,景色秀麗,康熙、乾隆時就以「岡山樹色」,先後列入「鳳山六景」和「鳳山八景」,文人爭相作詩。1719年的《鳳山縣志》,記載洪成度〈岡山樹色〉詩:「去城五十里,忽見大岡山;絕頂平而坦,荒蹊阻且彎。」大岡山和打狗山,是台灣歷史上很早被寫入詩的二座山。

大崗山西面山腰超峯寺,奉祀觀音佛祖。民間叫做崗山岩。1763年乾隆28年,臺灣知府蔣允焄所建,是清代府城南路香火最鼎盛的廟寺。(民間稱建於山上,山邊的觀音佛寺,叫岩)
傳說蔣允焄宣稱,將於某日表演飛瓦上崗山之奇術,觀賞者每人須自山下帶三片瓦上山。是日人山人海,人人皆携三瓦片上山爭看飛瓦表演。上山後才知表演飛瓦術的就是帶瓦片上山的人。
今大崗山前山上下有超峰寺、龍湖庵、新超峰寺、蓮華寺,山後有朝元寺等許多佛寺,有「佛山」美稱。


超峰寺民間叫崗山岩。清代南路香火最鼎盛的廟寺。圖/呂自揚攝影
1920年日本大改台灣地名,以阿公店東北邊有大小岡山、日本也有岡山市,就把阿公店改為岡山。
大崗山在今岡山東北邊,南北長4公里,東西約2公里,海拔312公尺,整座山是珊瑚礁石灰岩,南邊連著小崗山,山勢雄偉,樹木蒼綠,景色秀麗。

大崗山龍眼樹最多,山前山後龍眼樹,清明花開蜂蜜甜。龍眼花蜜是最好的蜂蜜,大崗山龍眼蜜是台灣蜂蜜的名牌。
大崗山是台灣小百岳之一,可東看中央山脈和烏山(中寮山),北看府城,西看台灣海峽,南看高雄半屏山和打狗山。
登超峰寺視野廣闊,俯瞰西面遼闊平原,平原盡處是興達火力發電廠的兩支大煙囪和台灣海峽。天晴時海浪閃光,海天相連無際。隨時可看大小雲朵在海天上雲起雲飛,或風吹雲急,或變化蒼狗,或長雲悠悠。傍晚可看滿天美麗的晚霞,燦爛多彩。不論白天夜晚登大崗山,都令人開闊胸襟,心曠神怡,是南部休閒登山旅遊名勝。


在超峰寺西看台灣海峽的雲起雲飛滿天。圖/呂自揚攝影


專欄屬作者個人意見,文責歸屬作者,本報提供意見交流平台,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