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文隨筆》 我把一粒紅甜圓黏在牛角上--食冬節圓記趣


一年24節氣的冬至,民間都叫冬節。都在這天挲(搓)圓仔,拜圓仔,食圓仔。
傳統習俗挲圓,有冬節圓也有半年圓。現在半年圓幾乎已被忘記了。
以前的婦女從小都要學會做粿、綁粽子、做麻糬和挲圓,要會磨米、炊各種粿,來快樂過年過節。鄉村人家,獨戶或三、二的有拱的屋簷下,就都有一座磨米漿的石磨。

鄉村人家土角厝石磨磨米漿 呂自揚攝影

磨米漿都是用石磨把浸過的糯米,用石磨成米漿,再把米漿壓乾水分叫粿粕,用來做粿和搓圓仔。
傳統挲圓仔,須先把一塊粿粕煮熟叫粿脆。再用粿脆和要用的粿粕揉成軟軟的米糰。
挲圓仔的方法,是先從軟軟的米糰挖取一塊,用雙手挲成一長條,再從長條下端揑下一小塊,來挲成一粒如五元、十元錢幣大小的圓米丸。這樣一條一條,一小塊一小塊,一粒一粒的挲成圓圓的白米圓丸仔。
挲好的圓仔加糖煮成甜圓、甜湯圓。加菜料煮成鹹圓、鹹湯圓,吃甜鹹圓都叫吃圓仔。傳統挲煮的圓仔,不分甜鹹,都無包餡。
拜拜用的甜圓仔,有的把米糰加一種叫紅灰染仔的紅粉,挲成紅圓仔,煮好都是鮮紅色的湯圓。甜圓也不染紅的白色。煮時大多紅圓、白圓一起煮。鹹圓都不染紅,都是白色。


挲圓仔都是大人小孩一起挲,大的教小的搓。作者童年挲圓仔時,都喜歡搓一粒最大粒的和一粒第二大粒的,當做圓仔公和圓仔母。還跟母親說,這二粒煮好我要吃一粒。

逢年過節小石磨磨米漿 呂自揚攝影

吃半年圓是在農曆六月十五日,一般在當天煮鹹湯圓吃,也有人吃甜圓。
吃冬節圓,都是在前一天晚上先煮鹹圓當晚餐,加冬天季節菜的茼蒿菜、菠菜或芹菜。冬節當天食甜圓,
冬節當天煮甜圓拜神明和祖先,有只拜甜紅圓或甜白圓仔,也有拜洪圓白圓一起煮的。


我們田寮月世界的習俗,冬節拜神明、祖先外,也都在門柱、灶頭煙囪和笳櫥、風鼓、米缸、水缸等大器具上,黏一粒紅甜圓,有的豬稠、牛稠的柱子也黏,說是冬節大家歡喜都吃一粒紅甜圓,歡祝保佑明年五榖豐收,家畜興旺。

鄉村冬節在門柱、灶頭煙囪和水缸、笳櫥黏一粒紅甜圓仔 呂自揚攝影

鄉村食物少,幾天後,小孩子都會去把乾硬了的甜圓仔,摘來拿去灶孔內煨火,把乾圓仔烘軟來吃。
作者小時候,家裡有養水牛母,我很疼愛我常牽去吃草的牛母,冬節黏門柱、灶頭時,我也喜歡和好玩的拿一粒紅甜圓,黏在母牛的大牛角上,看著紅甜圓黏在牛母的牛角上好幾天,就很高興。

以前鄉村土角厝有拱的屋簷下,都有一座磨米漿的石磨,古色古香的風景 呂自揚攝影

相傳古時冬至是新年。所以,大人都跟小孩子說,冬節圓吃了,每個人就都多一歲了。


傳統民俗,喜慶婚嫁在吃在拜的甜湯圓、紅甜湯圓,都是不包餡的甜湯圓。
現在很多人都是吃包鹹餡或甜餡的大粒湯圓,那是戰後才流行的,不是傳統吃的吾包餡的小湯圓。
傳統鄉村人家,獨戶或三、二戶有拱的屋簷下,就都可看到一座一座磨米漿的石磨,是到鄉村旅遊,印象深刻,古色古香的鄉村歲月風景,

日本時代,立石鐵臣版畫磨米漿 呂自揚攝影

約三十年前,鄉土文物開始受重視,因鄉村人口外遷,這些鄉村文化遺留的石磨,全遭外來的文史工作者和文物賊,開著車全偷搬光了,聯很笨重的舂米大石臼,和看得到的農具,家具,晚甕。也全偷光了。
傳統二、三百年,古色古香的鄉村歲月風景,幾乎全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