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買?不該買?專家教你2招擺脫花錢「罪惡感」,正確理財安心消費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撰文者:尼克.馬朱利(Nick Maggiulli)

我最好的朋友在南美洲讀書時,提過他有位同學詹姆斯(非真名)沒有價格觀念,起初,我不懂他的意思,「你說他沒有價格觀念,這是什麼意思?」我問。這位友人解釋:

當你在一家餐廳坐下來,打開菜單時,大概會注意兩個東西,第一,看看這家餐廳供應什麼餐點,第二,這些餐點的價格。也許,一道主菜和另一道主菜的價差不會影響你最終點哪道主菜的決定,但你起碼認知到每道菜都有價格。

想知道你是否對價格有概念,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想像你坐在一家餐廳,菜單上沒有標示價格的話,你做何感想。

我這個朋友說,他的同學詹姆斯沒有這種觀念,但詹姆斯有他父親的信用卡。

晚餐?詹姆斯買單。夜總會入場費?詹姆斯招待。酒錢?詹姆斯請客。有一次,他們一群人深夜健行去馬丘比丘時迷路,詹姆斯提議用他的衛星電話去租一部直升機來救大家,所幸,其他人勸說並阻止了詹姆斯,然後,他們重新找到方向,安然無恙地完成健行。

詹姆斯是那種花錢時毫無罪惡感的人,但我也見過在花錢這個光譜上位居另一極端的人。

我在舊金山工作時的同事丹尼斯(非真名)真是節儉過了頭,他曾經為了省錢,在優步的應用程式上耍詐,以避開高峰時段的加成計費。

早年的優步不會向你報價,加成計費指示器會告訴你如何計算車資,例如,若指示器上顯示2.0x,就代表車資是普通時段的兩倍。以前,優步會要求你在應用程式上放個圖釘以標示你的所在地位置,這圖釘讓司機知道你在何處,同時也會決定加成費率。

丹尼斯不知如何發現了優步應用程式的一個技術小毛病,可以把圖釘放在加成費率低的地區,讓應用程式鎖定費率後,再把圖釘移到你要讓司機來載你的實際所在地位置,以此取得較低的車資。

我當時警告他,優步會發現並矯正這問題,果不其然,他們真的發現並修正了。

2015年跨年夜凌晨兩點,喝醉的丹尼斯召來優步車,加成計費指示器顯示車資是平時費率的8.9x,他便故技重施,但這回,這伎倆失靈了,他隔天收到264美元的帳單。

他花了幾星期申訴車資無果後,終於告訴全辦公室,優步如何對他「敲竹槓」。我想,我這輩子從未如此幸災樂禍過。

詹姆斯和丹尼斯示範了人們在花錢方面能有多極端,但這兩種態度都不好。詹姆斯無罪惡感地花錢,但他太隨便了;丹尼斯雖把他的錢管理得很好,但每次花錢時都充滿焦慮。

不幸的是,多數個人理財領域的專家傾向站在丹尼斯這邊。不論他們建議要側重撙節開銷,或是增加收入,他們的方法通常是基於罪惡感。

如何無罪惡感地花錢?

理財顧問蘇西.歐曼(Suzie Orman)告訴你,買咖啡等同於把100萬美元變成尿而撒掉了;創業家暨投資人蓋瑞.范納洽(Gary Vaynerchuk)要你反省自己是否夠努力。主流的理財建議大都要你去質疑你的決策。

你應該買那輛車嗎?

你應該買那些昂貴的衣服嗎?

每天買一杯拿鐵咖啡,這樣好嗎?

罪惡,罪惡,罪惡。

這類建議強迫你不斷地質疑自己,使你對花錢這件事過度緊張。就算有更多錢,也解決不了這問題。

市場調查暨理財顧問公司市沛川集團(Spectrem Group)在2017年做的一項問卷調查發現,身價介於500萬美元和2,500萬美元之間的投資人當中,有20%的人擔心自己沒有足夠的錢可以安度退休後的生活。

這絕對不是過日子的方式。

錢固然重要,但你不該每次看到價格標籤就心中警鈴大作。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儘管你的錢還夠,但你仍然質問自己是否買得起這樣東西?若是,那麼,問題不在於你本身,問題出在你用來思考你的支出的心智框架。

你需要的是用新的方式去思考如何花錢,使你能夠無憂慮地做出財務決策。為此,我建議兩種訣竅,兩種一起用,將讓你百分之百無罪惡感地花錢。這兩種訣竅是:

1. 兩倍規則

2. 聚焦於滿足感最大化

1. 兩倍規則

我把第一個訣竅稱為兩倍規則(The 2x Rule),方法如下:每當我想花大筆錢在某項東西或某件事時,我必須也拿相同金額來投資。

例如,若我想購買一雙400美元的紳士鞋,也必須購買價值400美元的股票(或其他種類的生財資產)。這就會促使我再評估究竟有多想要這樣東西,若我不願為了它而省下共兩倍金額的錢的話,就不買這樣東西了。

我喜歡這規則,因為它消除了伴隨揮霍而來的罪惡感。由於我知道我在揮霍消費的同時,也等額投資於生財資產,就不會擔心是否花費過多。

花費多大的金額才會被視為「揮霍」呢?

這將因人而異,也隨著時間而有所變化,但就實務上來說,凡是令你感覺像揮霍的,都可以視為揮霍。舉例而言,我22歲時(當時的我擁有的財富少得多),花100美元在非必需品上,對我而言就是揮霍了,但現在,這門檻可能接近400美元。

不過,重點不在於確實金額,重點在於當你考慮購買某個東西時的感覺。不論是花10美元或10,000美元,你都可以使用「兩倍規則」來克服那種罪惡感,享用你的財富。

更重要的是,你未必得投資你的額外儲蓄,才能有效運用「兩倍規則」,例如,若你想購買200美元的東西,可以同時捐款200美元,這也能產生相同的消除罪惡感效果。這不僅讓你幫助他人,你也不會因為寵愛自己而感到慚愧。

不論你決定如何使用「兩倍規則」,這是一個能幫助你擺脫花錢的罪惡感的簡單訣竅。

2. 聚焦於滿足感的最大化

幫助我無憂無慮花錢的第二個訣竅是把重點放在我的長期滿足感最大化。請注意,我說的是滿足,不是「快樂」,這個差別很重要。

舉例而言,跑馬拉松可能是一種提供滿足、成就感的體驗,但未必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完成一場馬拉松所需投入的力氣與努力,通常不會產生即時即地的快樂感,但跑完後,能產生深層的成就與滿足感。

這不是說快樂不重要,快樂當然重要。《快樂錢》(Happy Money: The Science of Happier Spending)一書的作者發現,以下列方式花錢,最有可能增進你的整體快樂程度:

.花錢買體驗

.偶爾犒賞自己

.花錢買時間

.先付錢,後享受(例如全包式度假)

.把錢花在別人身上

在所有這些領域,有並且花更多錢,通常會帶來更大程度的快樂。

但是,這些好訣竅並非萬靈丹。你可以購買絕佳的體驗,可以花錢買下世上的全部空閒時間,但這些未必能使你感到滿足。

什麼樣的消費可以增進滿足感?

這個問題不容易回答。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在《動機,單純的力量》(Drive)一書中提出一個用以了解人類動機的架構,用這個架構來思考前述問題是好的開始。品克指出,人類的動機(幹勁)與滿足感的構成要素是:自主(自我主導)、專精(改進你的技能)和目的(連結至比自我更宏大的東西)。

這些項目也有助於篩選出該在哪裡花錢。舉例而言,有人可能認為沒必要每天買一杯拿鐵,但若這杯拿鐵能使你在工作上發揮最佳表現,那它就有必要了。

在這種情況下,每天的拿鐵咖啡能增進你的工作專精度,所以,這錢就花得很值得。你可以用相同的邏輯來評斷你購買的東西是否有助於增進自主或目的感。

最重要的是,你的錢應該被用來當成一種創造理想生活的工具,因此,難處不在於花你的錢,而在於想清楚你的人生究竟想要什麼。

你關心什麼?

你希望能避免什麼事情發生?

你想在這世界推動什麼價值觀?

一旦你想清楚這些,花錢就會變得更輕鬆、更享受。重點是購買的心智框架,而非購買本身。

畢竟,使你產生罪惡感的,並不是購買本身,而是你的腦海裡是否認為買得有道理。若你沒有一個好理由去買某個東西,買了以後,你大概會心生慚愧或不安,你大可以欺騙自己,但你的內心深處知道真相。

為克服這點,最容易的方法是自問:購買這東西將有益於你的長期滿足感嗎?若答案為「是」,那就買,別在心裡斥責自己了。若答案為「否」,那就別買,因為你的錢可以花在其他更好、更值得的地方。

花錢的唯一正確方式

花錢的唯一正確方式是適合於你的方式。我知道,這聽起來是陳腔濫調,但它有資料為證。

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消費形式愈吻合本身心理狀態的人,人生滿足感程度愈高。此外,這種效果高過個人的總收入帶來的幸福感。

這項研究結果顯示,你的個性可能左右你把錢花在哪裡感覺比較好。若真是如此,那麼,一些有關於理想消費的常見建議可能就得重新考慮了。

舉例而言,很多文獻說,購買體驗帶來的快樂程度高於購買物質商品。但是,若這只適用於部分人(例如個性外向的人)呢?若然,那麼,這消費建議可能是基於60%至75%的個性外向的人,並不適用全世界的個性內向者。

所以,說到花錢的正確方式,你不能只看研究文獻,而必須探索怎樣的方式最適合你。消費科學不足以精準預測什麼能使人更快樂。

你必須想清楚想從生活中獲得什麼,沒有人能替你做這事,只有你能做。一旦想清楚了,就照著它來花你的錢,否則,你最終可能過的是別人夢想的生活,不是你自己的。

本文摘自《持續買進:資料科學家的投資終極解答,存錢及致富的實證方法》

看更多商業周刊文章

你不該買個股,更不該抄底!用百年數據驗證的「最安全投資術」

一直很窮,不是因為不夠省!最牢靠的致富之道只有一個

查理蒙格給股神巴菲特的3樣人生禮物:戒貪、勇氣、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