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永兆 中華民國中醫師全聯會理事長 傳承家業,奉獻偏鄉的熱血醫師

文章也可以用聽的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5

 

文/鍾碧芳  攝影/許宏偉

 

新冠肺炎期間,清冠一號發揮的治療效果,讓中醫的辨證論治特色成為討論話題,更帶動民眾「有病原來還能看中醫」的觀念。這波疫情過後,民眾已對中醫有進一步的了解,也讓就醫年齡下調到年輕族群,這對國內中醫發展有正面的影響。

 

現代人注重養生,也經常透過中醫來調理身體,反倒因此被認為:「中醫只重視調養」。其實中醫博大精深,可以治療小至感冒、大至癌症調理,甚至對中風、慢性腎臟病等病症,都有其神效。

 

現任中華民國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詹永兆就以「中醫不只保健,也能治療急症」提及中醫的浩瀚,他期待能破除民眾對中醫的迷思,讓大眾更了解傳承於古人智慧的結晶,他自身也以滿腔熱血盡力提升中醫的可近性及醫療品質。

 

傳承三代中醫世家

詹永兆的曾祖父是日據時代的「赤腳仙」(台語,亦即當時的中醫師),他從父親口述耳聞,曾祖父過去在看診時,偶爾還要帶點錢出門,只要遇到困苦的家庭,不但不會收錢,還會幫忙貼補藥材錢。這個故事一直迴盪在他心裡,更從曾祖父身上看到「醫者父母心」的意義。

 

 

後來父親也傳承曾祖父、叔父衣缽,成為中醫師。詹永兆則是家族第四代中醫師,從小穿梭在各種中藥材香氣中,「從小,家裡幾乎一年四季都有草藥香,春天父親會讓我們喝養肝茶、夏天喝消暑茶,到了夏末就喝四神湯、秋天喝銀耳露、冬天喝十全大補湯。」等於自幼就耳濡目染中醫在四季所運用的養生概念。

「父親對我影響很大,他治療病人後的成就感,常讓我很難忘懷。」詹永兆說,父親從醫當時,正值台灣肝炎情況嚴重的時期,尤其是苗栗偏鄉的原住民地區,治療了許多急性肝炎的病人,讓他們在原本疲倦虛弱的身軀下,經過中醫調養而讓生命整個改觀。「現在我還是會遇到這些病人,他們會向我感謝,經過父親的救治而能活下來,甚至還有阿公帶著曾孫來找我看病的。」

 

巡迴演講推廣中醫

眼見父親救治病人的盡心盡力,詹永兆認為自己也應該像父親與曾祖父一樣,無奈大學聯考時只考取了藥學系。他回憶,當時在北醫就讀,跟著中醫藥界泰斗顏焜熒教授學習,之後續讀藥學研究所,成為北醫藥學研究所第一屆的學生,並曾擔任藥師三年。但鑒於對中醫的熱愛,最後仍毅然決然重返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研讀中醫,他笑稱:「我是大學同學班上年紀最大的,比同儕整整大了十歲。」

 

畢業後,詹永兆並沒有選擇立即當中醫,而是先當了三年的藥師,直到父親希望他返鄉幫忙而離開醫院,回到苗栗當中醫師,並積極推廣中醫。「要推廣中醫,就要廣結善緣。」返鄉後,他發現中醫藥雖然是中國傳統文化很重要的資產,但多數民眾卻沒有足夠的中醫知識,因此,決定投入社區衛教,分享簡單的衛生保健常識及觀念。

 

 

巡迴演講工作持續了20年,足跡遍及苗栗18個鄉鎮,更為此設計實用的保健穴位按摩卡,教導民眾靠簡單穴位按摩,來改善身體常見的小毛病,演講場次超過千場。

 

1998年政府推動社區大學,詹永兆也應邀擔任苗栗社區大學講師,2004年應邀擔任苗栗大明社區大學講師超過15年不曾中斷,每次開課很快就額滿,主要開設中藥養生保健、認識五臟六腑、如何取穴,以及如何結合傳統的24節氣養身,直到當上理事長之後相當忙碌,才暫停授課。

 

受父啟發,樂在義診

詹永兆提及,早期父親經常出外會診,只要有病人家屬來通知,父親有空檔就會帶著藥箱出門,自己也受到父親的鼓勵,經常參與各種義診。自2003年左右開始,全聯會推廣偏鄉巡迴醫療,到無中醫鄉支援偏鄉巡迴醫療,他在因緣際會下,進入山區偏鄉服務,至今已逾20年,週週報到、陰雨無阻。

 

這項計畫是健保署所推動的「全民健康保險中醫總額資源缺乏地區改善方案巡迴醫療服務計畫」。依據健保署的資料顯示,山地離島地區因為地理環境及交通不便,加上人口稀少又分散,往往沒有醫師願意前往開業,導致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健保署便計畫將西醫及中醫納入,提供巡迴醫療服務。

 

一開始,詹永兆負責支援苗栗縣獅潭鄉的巡迴醫療,到了2006年起,改為支援苗栗泰安鄉山地巡迴醫療。他指出,泰安鄉居民以原住民居多,50歲以上就佔了7成,7080歲的老年人比例也很高,但仍有些年輕人或中年人上山工作時會扭傷腳或腰,而每週一次的巡迴診療,都必須帶上一整車的藥物與針灸器具,「我的後車廂通常都是滿滿的箱子,層層分門別類,便於拿取,且多以科學中藥為主。」

 

 

20年偏鄉醫療巡迴服務

詹永兆指出,泰安鄉巡迴服務的據點分布在後山及前山,當時後山象鼻村、士林村,每趟來回都要花費3小時,即使前山錦水村,一趟來回也要2小時。「象鼻村幅員遼闊,據點設在象鼻村的活動中心,居民分散各地,對巡迴醫療是一大挑戰。」他回想,山地居民經常有一大早喝酒的習慣,經過宣導已經慢慢改善,而山地醫療比較辛苦的是擔心落石,尤其是下雨天經過落石區總得心驚膽跳,「必須眼觀四方、耳聽八方,以防落石攻擊。」

 

由於山地醫療許多患者都是長者,他自己接觸最高齡的為103歲的阿嬤。而在支援過程中,有幾個案例令他印象深刻,比如曾有一名82歲女性因為雙膝挫傷得坐輪椅,每次都是由媳婦開車載到巡迴據點針灸及中醫調理,經過不斷調養,最後已經可以不用再坐輪椅,能自行走來就診,「阿嬤每次來,都會讚賞我們巡迴醫療的辛勞。」

 

也因為支援泰安鄉巡迴醫療近18個年頭,他似乎也成了當地居民的家庭醫師,看診範圍很廣,也與當地居民互動良好,由於每次都是週二前往報到,當天來回,持續多年無間斷,也因緣際會發現山裡的秘境,「山地好山、好水、好空氣,對長年都市行醫的我們,也是額外的收穫,除了轉換心境,也能享受清新的好空氣。」

 

總服務人次超過3百萬

中醫巡迴醫療服務於2023年邁入第20年,初期是以山地離島優先,再擴增到一般偏遠地區。服務的鄉鎮數量,也從開始的37個無中醫鄉鎮,至今服務醫療資源不足地區已達124個鄉鎮,且由最初的54家院所參加,至今擴增為152家院所參加。服務人次更大幅提升,由2003年一年服務53,847人次,至2022年服務336,823人次;截至2022年為止,總服務人次已經超過3百萬。

 

 

詹永兆表示,目前巡迴區域含括所有離島,如金門、馬祖、澎湖、綠島、蘭嶼、小琉球等,共29個山地鄉及37個偏遠無中醫鄉鎮、47個一鄉一中醫鄉鎮,共有483位醫師投入,他期待未來能有更多醫師加入巡迴醫療行列。

 

將積極推廣中醫的好

從過去父執輩使用的中草藥,到如今中醫多採用科學中藥,他指出這兩種的差別只有濃度不同,效果相差無幾。「中草藥的濃度高,而科學中藥的濃度可適量,科學中藥出廠前有品質管制測試,相對來說比較安全,沒有重金屬及農藥殘留的疑慮。」

 

早期民眾多認為中醫不科學,近幾年來在中醫水準向上提升後,許多大型醫院都設有中醫部門,有病會求診中醫的人數也愈來愈多。他認為這是全聯會以及所有中醫師努力推廣得來的成就,尤其是在疫情過後,民眾更是對中醫有進一步的認識。

 

詹永兆提出統計資料說明中醫推廣的成果。就拿2022年與2021年看中醫的人數相比,就成長了115萬人,看病人次成長了一千萬人次;再以2023年與2022年的高峰相比,又再成長了24萬人,他樂見中醫看病人次逐漸增加,但也掛心中醫在健保給付點值過低的問題。

 

在接任理事長之後,他提及有幾項重要工作必須執行,包括要持續將中醫的好讓大家知道,尤其有很多病徵都可以透過中醫進行診治與調理,像是感冒、咳嗽、新冠後遺症,甚至是慢性腎病與癌症疲憊等,都可透過中醫調理。

 

加強培養中醫專業人才

此外,也希望能加強培養中醫體系的專業人才,為政策發聲、進行新藥研發,並期待如果有已開發出的中藥好處方,能開放為所有中醫通用,「能用的武器當然愈多愈好。」他更期待已培育無數西醫公衛人才的陽明交大,能於今年招生後,培育更多優秀中醫科學家及中醫醫政人才,進而讓中醫實證醫學更加蓬勃發展。

 

詹永兆強調,其實中醫跟西醫許多工作性質是相似的,像是中醫居家醫療,就跟西醫的在宅醫療一樣。「中醫從2019年開始進行居家醫療,進行一年多就達到100多萬的申報量,到2022年已經成長到1.2億,2023年更達1.8億。」他指出,2023年居家醫療已幫助將近3000多人及家庭,與一開始才100人相比,進步很多,他相信今年這些數字會更擴大。

 

當然,全聯會也將持續加強文宣,讓民眾了解中醫能做的事情是很多的。也會持續獎勵開業,尤其是在沒有中醫的鄉鎮,更鼓勵中醫師認領、進駐開業,加強中醫醫療可近性。

 

山區賞花種菜當作休閒

詹永兆說,在泰安鄉巡迴醫療多年,找到一處秘境可以忙裡偷閒,可以在工作之餘種種菜、賞賞櫻花。他也相當重視時節養生,像是若工作太忙感覺上火,會特別吃些涼性蔬果,如瓜類。而冬天或用腦過度時,則會吃甜柿退火。他特別提及中藥材黃耆的妙用,不僅能提升免疫力、解表,預防感冒,也能補體虛。平日則會每天利用15分鐘做八段錦來活動筋骨,飲水則建議要喝足,「尿液顏色不能帶有黃色,最好是淡黃色。」

 

臉上總是帶著笑意的詹永兆說,自己從小到大習慣與人為善、廣結善緣,所以似乎很少遇到壓力或挫折,「因為身邊總有貴人相助,能逢凶化吉。」他特別以莎士比亞的名句:「患難可以試驗一個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可以顯示出非常的氣節。」來勉勵自己,遇到事情轉念很重要,若能往正向的思考看待事情,那麼所有的困境都能化險為夷,困難也能轉化成助力與良機。的確,爬山雖會惹一身腥,但山頂上的風景秀麗,把每個過程都當成歷練,咬緊牙根、抽絲剝繭、正面迎擊,就能解決,進而看到無限風光。

 

延伸閱讀:
雙和醫院 程毅君院長 經營永續醫院 致力向頂尖國際醫療機構看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總院長 蕭勝煌 神經外科的減壓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