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鼎正:老人應減少用藥種類

記者黃興文/台北報導
台大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由於健保的可近性,台灣老年人每年上醫院平均 30次,比美國的 5次多,顯示潛在不適當用藥主因為老年人服用藥品的數量。服用藥品超過 5種即為多重用藥,風險則倍增;合理減少藥品種數就可降低潛在不適當用藥。
台灣於 2012年制定「老年潛在不適當用藥」指標後,詹鼎正再利用健保資料庫分析國家的盛行率,將於 27日在舊金山舉行的國際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協會( IAGG)研討會中專題演講。
有老年醫學奧林匹克之稱的 IAGG國際研討會,每 4年 1次匯集全球老年醫學及老年學的研究者共同參與,這次針對健康老化、老人不適當用藥等主題探討。
詹鼎正表示,老年人往往同時患有多種疾病,用藥種類繁多,相互作用風險提升,尤其老年生理狀態與其他年齡層不同,某些藥物便會出現不良的反應。他解釋,潛在性不適當指某些藥物使用程序雖合理,但潛在性風險大於效益,療效不明確,或是有更安全的藥物可取代。
一般人使用正常的藥物,但老年人可能會出現問題,因此有必要制定指標判斷用藥效益。詹鼎正指出,美國於 1991年發表第一版的「 Beers潛在性不適當用藥準則」,但不一定適用其他國家。加拿大、英國、挪威、泰國、德國、義大利等也陸續發展屬於自己的「老年人潛在性不適當用藥準則」。
他說,台灣於 2010年參考全球發表的用藥準則,制定「台灣潛在性不適當用藥準則」初稿,並於 2012年完善準則。除列舉一般情況下老年人不建議第一線開立的 24種藥物或類別,也註明原因、替代藥物及治療方案。
台灣第一版準則至今已 5年,詹鼎正指出,透過 5年間的健保數據資料得知,由於健保的可近性,台灣老人每年上醫院平均 30次,比美國的 5次多,揭示潛在不適當用藥主因為老年人服用藥品的數量。服用藥品超過 5種即為多重用藥,風險則倍增,惟有合理減少藥品種數就可降低潛在不適當用藥。
詹鼎正表示,第一版「台灣潛在性不適當用藥準則」與各國相較,條文較少,也簡單好用,修訂的第二版預計明年初出爐,電腦開方提示系統也從規模較小的醫療院所試辦,目前持續與食藥署討論推廣使用的方案,相信能更有效提升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