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戰攻防 不該無限上綱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操弄認知作戰愈來愈方便,也難以辨識。(本報資料照片)
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操弄認知作戰愈來愈方便,也難以辨識。(本報資料照片)

「認知作戰」近幾年在國際間的案例時有所聞,各國操作「認知作戰」確實存在,但不應該一再拿來作為政府施政不力的藉口,否則,當認知作戰成為政府說了算的打擊政敵工具,政府與惡的距離會愈來愈接近。4年前的王立強假共諜案,就是最明顯的案例。

這次大選中,認知作戰及介選被認為是「芒果乾(亡國感)」的進化版,並成為民進黨政府選戰的主旋律,對象當然就是對岸的中國大陸。所以,當國產高端疫苗爭議被質疑時,蔡政府就喊介選、是中共的認知作戰,完全聽不進去人民為何質疑的聲音。

去年國防部預告修正「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時,引發在野黨批評管制媒體與言論自由、動員學生上戰場等;民進黨立委要求國防部,因應認知作戰角度迅速釐清,把批評者都戴上紅帽。

選舉期間,被流出的綠委不雅影片,綠委也直接說是境外勢力介選、對岸在搞認知作戰的一環,甚至連選舉成績不佳,也怪對手認知作戰,利用抖音搞「介選」,舉凡這些案例,近幾年在政壇上,不勝枚舉。

事實上,認知作戰操作過頭,就會發生2021年PTT有人發表挺中、反民進黨政府的言論,最後被抓包的「林瑋豐反串」事件。

從過去的統戰,到現在的認知作戰,隨著網路科技的進步,操弄愈來愈方便,國際間常常彼此怪罪敵國「抓賊喊抓賊」,但認知作戰其實是嚴肅的事,不該被政府拿來政治操弄,遇到對自己不利的事,就以此當擋箭牌,更不能以「國安」為由,無限上綱,甚至危害言論自由及人民遷徙自由。

執政者是擁有最大話語權的人,最可怕的就是利用執政的權力,將政黨或個人意識型態透過教育或是媒體識讀方式向下扎根,進行認知作戰,那就是獨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