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地球「內太空」,10種神秘深海生物大解密!

「黑暗、寒冷、高壓」是深海地區獨有的環境特色,如此嚴峻的環境條件令人難以一探究竟地球「內太空」的神奇奧秘。而居住於此的深海魚、蝦等多樣物種,為了能在高難度的環境條件下生存,逐漸演化出極具特色構造及功能,較令人熟悉的深海物種有透明滑溜的鬼鯊(Ghost Shark)、小飛象章魚(Dumbo Octopus)及深海海膽(Deep Sea Urchin)等。邀您一同認識這些神秘的深海生物與其特殊的居住環境。

海洋環境小百科:深海的定義

科學家將海洋依照光線照射程度,由上至下分別為「透光帶(Euphotic Zone)」、「弱光帶(Disphotic Zone)」及「無光帶(Aphotic Zone)」三個區域。
科學家將海洋依照光線照射程度,由上至下分別為「透光帶(Euphotic Zone)」、「弱光帶(Disphotic Zone)」及「無光帶(Aphotic Zone)」三個區域。

深海(Deep ocean / Deep sea)通常被定義為光線開始減弱的深度,通常在 200 公尺以下。

陽光的照射可以提供海洋中的浮游動物及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進而穩定食物鏈的基礎。然而,光線的照射的範圍有限,隨著海平面往下越來越深的深處,光線的強度漸漸變弱,直到光線無法抵達的深處。

這意味著「深海」是海洋中最為黑暗、寒冷、食物匱乏、承受巨大壓力的部分。儘管有這些極端條件,生命仍然在深海發展出繁衍生息的方法,隨著科學家每一次探索深海的任務帶來新的發現,深海成為地球上最大、但最不為人所知的區域,科學家們更將這片神秘領域稱為「內太空」。

科學家將海洋依照光線照射程度,分為「透光帶(Euphotic Zone)」、「弱光帶(Disphotic Zone)」及「無光帶(Aphotic Zone)」三個區域,以便觀察及研究各區海洋生物的特性及棲息地。

透光帶(Euphotic Zone / Sunlight Zone)

「透光帶」約在海平面以下至 200 公尺深的範圍,這區域的陽光是最充足的,因此有穩定的基礎食物鏈,是許多海洋動物的居住地。

弱光帶 / 暮光帶(Disphotic Zone / Twilight Zone

而從 200 公尺開始以下至 1,000 公尺的深度則進入到「弱光帶」,也是國際上定義進到深海的範圍。這區域的光線強度隨著深度大幅降低,許多生物能透過自行發光來抵銷掉自己的影子,將行蹤完美隱藏不被掠食者發現。

無光帶(Aphotic Zone)

而從 1,000 公尺以下的區域就是神祕的「無光帶」,這邊的海洋深度完全沒有光線抵達,不但無法進行光合作用,也讓這區域長時間處於寒冷的狀態,深海生物為了在這極具挑戰的環境生存,各個發展出特殊的適應能力,如具有巨大且鋒利牙齒的深海魚,或靠自體發光躲避掠食者獵捕的深海小龍蝦等,身處黑暗、寒冷且高壓的嚴峻環境,也讓深海生物的體型和外觀,與其他海洋生物有相當大的差異。

認識10種備受深海採礦威脅的深海生物

您知道嗎?人類對火星和月球表面的了解程度遠高於對海洋的了解。據估計,約 91% 的海洋物種尚未被分類超過 80% 的海洋未勘探與繪製地圖,因此造就深海海床蘊含著豐富的稀有金屬及礦物資源。然而,近年有採礦業者以研究為名進行深海採礦,企圖破壞海床取得海底金屬資源營利。

在海平面下幾千公尺的海底深處,仍有許多物種尚未被發現,深海嚴峻的環境讓這區域至今未受到人類活動干擾;而隨著科技進步及科學家長時間探索,這幾年來持續不斷地發現令人驚奇的新物種。

  • 小飛象章魚(Dumbo Octopus)

小飛象章魚的生活深度可以高達 4,000 公尺,皮膚上的白色圓點具窗戶般的功能,能幫助吸收更多光線。他們頭頂上的鰭因形似大象耳朵,且行動悠然緩慢,令人聯想到迪士尼動畫小飛象而得名。

在2019年美國東南部深海區捕捉到這隻小飛象章魚的蹤跡。
在2019年美國東南部深海區捕捉到這隻小飛象章魚的蹤跡。
  • 副棘茄魚(Pancake Batfish)

2018 年七月在墨西哥灣海平面下約 200 公尺處發現這隻年輕的副棘茄魚(Pancake Batfish);成年的副棘茄魚大多在 800 公尺以下的深海處才能看見牠們的蹤跡。成年的副棘茄魚身體如鬆餅(Pancake)般扁平,牠們的魚鰭經過演化,可以在海洋底部行走。

2018年七月在墨西哥灣海平面下約200公尺處發現這隻年輕的副棘茄魚(Pancake Batfish);成年的副棘茄魚大多在800公尺以下的深海處才能看見牠們的蹤跡。
2018年七月在墨西哥灣海平面下約200公尺處發現這隻年輕的副棘茄魚(Pancake Batfish);成年的副棘茄魚大多在800公尺以下的深海處才能看見牠們的蹤跡。
  • 深海海膽(Coelopleurus sp.)

來自於大西洋上聖彼得和聖保羅群島(巴西東北方)的深海海膽(Coelopleurus sp.),其特色是具有鮮豔彩色花紋,通常是紅色及白色;更特別的是,深海海膽的骨骼也具有鮮艷色彩,甚至在曬乾或成為化石後,依舊能保有原來的顏色。

來自於大西洋上聖彼得和聖保羅群島(巴西東北方)的深海海膽(Coelopleurus sp.),其特色是具有鮮豔彩色花紋,通常是紅色及白色;更特別的是,深海海膽的骨骼也具有鮮艷色彩,甚至在曬乾或成為化石後,依舊能保有原來的顏色。
來自於大西洋上聖彼得和聖保羅群島(巴西東北方)的深海海膽(Coelopleurus sp.),其特色是具有鮮豔彩色花紋,通常是紅色及白色;更特別的是,深海海膽的骨骼也具有鮮艷色彩,甚至在曬乾或成為化石後,依舊能保有原來的顏色。
  • 深水十足目(Deep-Water Decapod)

多數蝦、蟹皆為十足目中的生物,下圖中是在深海中的霞蝦屬幼蟲(Sergestes larva),有著綿密觸角,可使他們在水中自由漂浮,而成年霞蝦的下半身具自體發光功能,能透過自體微弱光線將自己的陰影抵銷掉,隱藏行蹤以躲避掠食者的捕食。特別的是,他們自體發光的強度會隨著來自海面上光線而調整強弱。

在大西洋中可以發現深水十足目的霞蝦屬幼蟲(Sergestes larva)蹤跡。
在大西洋中可以發現深水十足目的霞蝦屬幼蟲(Sergestes larva)蹤跡。
  • 浮游海參(Swimming Sea Cucumber)

浮游海參又被稱為「無頭雞海怪」,有著特殊的冠狀皺褶能往上彈跳離開海底,可穿透的水層垂直距離高達 1,000 公尺。浮游海參沒有肺或任何充滿氣體的部位,這項特色使他們更能適應深海的巨大水壓。從透明的身體可清楚看見,從嘴巴(頂部)到肛門(底部)皆環繞著充滿沉積物的腸子。

2018年在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周圍深水區,捕捉到這隻浮游海參的身影。
2018年在波多黎各和美屬維爾京群島周圍深水區,捕捉到這隻浮游海參的身影。
  • 短尾烏賊(Bobtail Squid)

短尾烏賊又被稱為「餃子烏賊(Dumpling Squid)」,通常生活在沿海的淺水區。牠們體型大約只和人類拇指一樣大,身上也具有特殊的發光器官,透過自體發光將自己的陰影抵銷掉,將行蹤隱藏得更好。短尾烏賊是底棲動物,這代表著他們生活在海底。

2018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在美國東南部深水區,透過遠端遙控探險器進行深海探險時,拍攝到這隻短尾烏賊。
2018年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在美國東南部深水區,透過遠端遙控探險器進行深海探險時,拍攝到這隻短尾烏賊。
  • 冠水母(Helmet Jellyfish)

從冠水母透明的身軀可清楚看見其鮮紅色的部分,這特殊的紅色部位除了有助於警告掠食者,還可以向同伴發送信號。而也因為冠水母有這項特別的構造,讓他們對於光線的變化更加敏感,因此在海洋更深處才能發現牠們的蹤跡。冠水母沒有眼睛或大腦的構造,僅依靠簡單的感應器來判斷光線變化。

2020年在挪威的特隆赫姆峽灣拍攝到這隻年輕的紫藍蓋緣水母(Periphylla periphylla)
2020年在挪威的特隆赫姆峽灣拍攝到這隻年輕的紫藍蓋緣水母(Periphylla periphylla)
  • 銀鮫(Chimaera)

常被稱為鬼鯊(Ghost Shark)的銀鮫大多出現在海面下約 1,850 公尺處,牠們與同為軟骨魚的鯊魚是近親,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銀鮫的上顎與頭骨是融合在一起的,這是古老軟骨魚相當重要的特徵。銀鮫身體側邊的線條具有像耳朵一樣的功能,可偵測壓力波;而臉部及頭部的虛線則有助於感應其他生物所產生的電場干擾。

2017年執行《發現深海:探索偏遠太平洋海洋保護區》計畫期間,在太平洋約1,853公尺深的地方觀察到銀鮫的蹤影。
2017年執行《發現深海:探索偏遠太平洋海洋保護區》計畫期間,在太平洋約1,853公尺深的地方觀察到銀鮫的蹤影。
  • 巨棘鮟鱇科(Gigantactinidae spp. Whipnose Angler)

巨棘魚鮟鱇科魚種的第一個背鰭棘特化(specialization)成釣竿狀稱為「吻觸手」,有些魚種的吻觸手末端特化成發光誘引器,稱為「餌球」,延伸出一根如絲線般細長的構造,其末段能自體發光。

2015年在靠近維德角的大西洋,發現巨棘鮟鱇科魚種。
2015年在靠近維德角的大西洋,發現巨棘鮟鱇科魚種。
  • 角高體金眼鯛(Common Fangtooth)

角高體金眼鯛又被稱為尖牙魚,牙齒非常尖銳細長,幫助捕捉到體型比自己大的獵物,而在大腦左右兩側有特殊的牙槽,讓牠們能收起長牙順利闔上嘴巴。

2015年在靠近維德角的大西洋,發現角高體金眼鯛的牙齒相對於身體來說,是已知的海洋魚類中最長的。
2015年在靠近維德角的大西洋,發現角高體金眼鯛的牙齒相對於身體來說,是已知的海洋魚類中最長的。

面臨遭深海採礦破壞的珍貴深海棲地

  • 海底山(Seamounts)

海底山是未凸出海平面,在海水裡的山脈,是冷水珊瑚和海綿的最佳棲息地。海底山脈是常見的海洋生態系之一,其地形與海流的交互作用,讓它在保持水質清澈的同時,也擁有豐富的營養鹽與懸浮物質,為浮游生物與珊瑚、海綿等濾食性生物提供食物。

2016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在探索馬里亞納群島深水區期間,拍攝到一個正被黑煙籠罩著的活動深海熱泉噴口,而噴口也被居住於此的生物們覆蓋住。
2016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在探索馬里亞納群島深水區期間,拍攝到一個正被黑煙籠罩著的活動深海熱泉噴口,而噴口也被居住於此的生物們覆蓋住。
  • 深海珊瑚(Deep-Water Coral)

許多深海生物非常仰賴海綿及珊瑚提供居住環境和食物,與熱帶珊瑚不同的是,深海珊瑚出現在 80 至 6,000 公尺的深海,外觀大多形成扇形或樹狀,由於缺乏陽光,冷水珊瑚是透過捕抓在洋流中的微生物來獲取營養。

這個深海珊瑚是在2008至2010年間執行《Lophelia II Expeditions》計劃期間所拍攝的。
這個深海珊瑚是在2008至2010年間執行《Lophelia II Expeditions》計劃期間所拍攝的。

深海採礦對海洋有什麼影響?

海水覆蓋全球約 71% 的面積,蘊含著地球 80% 的生物,是地球重要的能量來源。

海底海床的礦核皆需要數百萬年時間才能形成,侵略海床來取得這些金屬資源,對生活於此地的脆弱物種及棲息地皆會造成不可逆的破壞。

而深海採礦翻攪海床帶起泥沙,導致海水混濁,這樣的狀態會會擴散至海洋各處,影響範圍遠超過採礦點,並且還會造成巨大的噪音污染。

深海生態系統長時間維持在清澈海水環境,生物對於聲音、光線及水質皆非常敏感,採礦過程中有可能將重金屬等有毒元素釋放於海洋環境中,造成海底生物過濾或呼吸系統堵塞。

2023年3月2日,聯合國通過極具歷史意義的《全球海洋公約》,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8屆會議於3月16日接力展開,各國代表齊聚牙買加金斯敦,商討是否允許商業深海採礦。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在會議期間,前往金斯敦,嚴正抗議深海採礦行動;與此同時深海採礦業者正蓄勢待發準備開採。
2023年3月2日,聯合國通過極具歷史意義的《全球海洋公約》,國際海底管理局第28屆會議於3月16日接力展開,各國代表齊聚牙買加金斯敦,商討是否允許商業深海採礦。綠色和平船艦極地曙光號在會議期間,前往金斯敦,嚴正抗議深海採礦行動;與此同時深海採礦業者正蓄勢待發準備開採。

此外,深海採礦可能還會影響到海洋儲存「碳」的功能,這將使氣候危機更加嚴重,不僅危害海洋生態,更進一步威脅以海為生的原住民或沿海社區的安危。

搶救海洋生態,阻止深海採礦,需要您的力量!

深海採礦是一個新興的破壞性產業,貪婪的企業為了取得埋藏在深海底的稀有金屬,企圖將巨型的開採機器入侵深海,開採的同時將會將海床以及珍貴海洋生態破壞殆盡,而本該盡到監督責任的國際海底管理局(ISA),已審批 31 份深海勘探合約,覆蓋面積超過 150 萬平方公里(約 41 個臺灣面積),而我們現在有千載難逢的機會在商業採礦作業被允許前阻止這件事發生!

世界領導人在 2023 年 3 月剛通過歷史性的《全球海洋公約》, 我們必須將這個勝利延續到深海採礦談判,推動更多政府站出來反對深海採礦,並讓世界領導人對海洋保護負責!

目前帛琉、紐西蘭、斐濟、智利、法國、巴西、芬蘭和葡萄牙等國政府已表示支持禁止或暫停深海採礦。您的連署將可以推動更多政府加入支持行列,保護珍貴的深海寶藏!

廣袤無垠的深海中,還蘊含著許多您我未知的奧秘與珍貴物種,邀請您與綠色和平一起呼籲各地政府拒絕為採礦業者讓路,阻止發展深海採礦破壞海洋生態。

更多綠色和平文章
參考原文:Discover the mysterious creatures of the deep sea
「失落之城」:我們為何需要保護這片深海秘境?

The post 認識地球「內太空」,10種神秘深海生物大解密! appeared first on Greenpeace 綠色和平 | 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