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心跳過慢影響 新竹醫院周末辦理講座


一般而言,成人正常心跳速率大約是每分鐘60到100下,當心跳速率小於每分鐘60下,便稱為心跳過慢。新竹臺大分院心臟內科林彥良醫師說明,輕微的心跳過慢不一定會造成明顯的症狀或身體不適,但是當出現嚴重的心跳過慢(常見是心跳速率小於每分鐘50下),心臟便無法將血液有效推送至腦部及身體各個器官,引起頭暈、全身無力、呼吸困難、運動耐受度差等症狀,甚至增加昏厥或猝死的風險。

林醫師表示,造成心跳過慢的原因可以是心臟本身的疾病,例如心臟退化、心肌梗塞、心肌炎、或先天性心臟病,抑或是來自心臟外部的原因導致,例如藥物、甲狀腺功能異常、電解質不平衡、或睡眠呼吸中止症等,因此當發生心跳過慢引起嚴重症狀時,建議盡快就醫接受評估,找出可能的原因進行治療。對於心跳過慢這類型心律不整,雖然部分原因可以處理,但最常見原因還是心臟退化引起,可惜尚未有特殊藥物能治療,心臟節律器是目前較能夠處理這類型疾病的治療方式。

該院心臟內科陳俊凱醫師解釋,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的調查,台灣每年因為心跳過慢而接受心臟節律器植入的病人約有7000人。近數十年來,心臟節律器的材質以及功能也不斷在改進,接受心臟節律器植入的病人可以有更多的選擇。

新竹臺大分院心臟內科主任廖敏村醫師表示,除了有機會能接受舊式節律器無法適用的檢查(如核磁共振),也能在活動量大時自動調節適用的心跳速率,改善頭暈、全身無力、呼吸困難、及運動耐受度差等症狀。少部分病人因為疾病原因需要使用抗心律不整藥物,但又容易因為藥物引起心跳過慢等各種不適,此時搭配心臟節律器的治療,可以使原本的藥物治療不中斷,並且同時改善心跳過慢的問題。

該院心血管中心主任謝慕揚醫師表示,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為了讓民眾能更加認識心跳過慢這類型的心律不整,以及相關治療的發展,今年度聯合全台35家醫療院所舉辦一系列民眾衛教講座,新竹臺大分院將於15日(六)早上8時50分至10時50分,在新竹醫院一樓大廳辦理講座,讓民眾認識心律不整、心跳過慢、心臟節律器及抗心律不整藥物使用等相關議題。

更多新聞推薦

勞動部「專案缺工職業訓練試辦計畫」 改善產業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