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語眾不同話台灣 導覽高手道家鄉事|華視新聞雜誌

台南市 / 劉十賢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如果要用某種特定的語言走讀導覽,推廣介紹家鄉文化,您會怎麼選擇呢?台南的口埤實驗小學,一直以來致力於保存西拉雅族文化,在這裡求學的孩子,都能用族語介紹校園和部落故事。其實透過課程學習,無論 台灣 台語、新住民語,只要經常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母語,想成為家鄉代言人,一點也不困難。 走出校園 ,另一群青年團隊共同推動英語步行導覽,對外國旅客訴說有豐富內涵的台灣城市歷史, 不同語言同樣動人。他們如何行銷推廣自己的家鄉,帶您一起來看。 ,

暑假期間,歡聲笑語仍迴盪校園,學生面對來訪旅客,用流利族語介紹家鄉的萬種風情。台南口埤實小校友余佳祈說:「意思就是說這邊有一張圖,像是守護著部落的家園,象徵著守護西拉雅部落的精神。」

台南市新化區,曾是府城的物資集散地,番薯是當地最知名的特產,早年是平埔族西拉雅族的重要聚居地。緊鄰當地部落的口埤國小,在2016年轉型為實驗小學,希望透過教育,復振西拉雅語言和文化。

西拉雅族語教師Hanna Domok說:「你好日安,我的名字是Hanna Domok,我的名字就是Hanna。我在這個地方畢業的,現在回到這個部落的這所學校,來教西拉雅語。」Hanna Domok說:「在做西拉雅語的復育,也就這20年來開始,從一開始的只有2所學校只有2個班,一直到目前已經增加到22所國中小學。」

校園布置中,處處可見族人的生活智慧,經由學生解說,讓人留下深刻印象。台南口埤實小校友陳孟函說:「歡迎來到口埤實小的印記走廊,那個是parilapuy(西拉雅語:螢火蟲),paparil就是翅膀的意思,apuy是火,所以2個意思合在一起就是螢火蟲。我們的部落有很多竹子,這邊有產很多的竹子,像是赤竹、綠竹、長枝竹,這裡也有用竹子做的器具,可以用來捕魚跟捕蝦,最近也是竹筍的產收季節,有竹筒飯跟竹筍湯,歡迎來品嘗喔。」

台南口埤實小校友余佳祈說:「我是西拉雅族的人,我覺得學了西拉雅語,就是更了解自己的文化,也更親近自己的部落。」陳孟函說:「這是一個很特別的文化,感覺可以學習看看,也可以多學另外一個語言。」

悉心指導發音和文法,Hanna相信語言是文化傳承的第一步。余佳祈說:「台灣原住民第一個有文字紀錄的,就是西拉雅族,我們祖先曾經也講過這樣的語言,那也就是因為當初有留下這樣的語言,成為我們現在學習的根據。」

1朵花,2個眼睛,3位農夫,4枝竹子,5隻鳥,孩子們即興演出,默契十足自信滿滿,唱出優美的族語歌謠。Hanna Domok說:「透過用西拉雅語介紹的方式,可以聚焦可以吸睛,除了建立學生自己的信心之外,我們也希望讓外面的人能夠看到本地的特色。」台南口埤實小校友陳昀琪說:「族語課程跟西拉雅語合唱團,都讓我們有上台的機會,會讓我們更加有自信一點。」

本土語言教育蓬勃發展,除了在教室裡上課,許多學校以在地導覽為契機,為孩子創造使用語言的機會。僅僅11歲的翁欣蔓,有驚人的記憶力,能對寺廟近200年的歷史倒背如流。台南東山國小學生翁欣蔓說:「佛祖本來是住在(台南白河)碧雲寺,因為遇到戰爭,(先民)才把正二媽背來東山,讓佛祖保佑東山的男女老少。正二媽每年在農曆12月23日,都會回去祂在碧雲寺的祖廟,虔誠的信徒也會用走路的方式,把正二媽送回去,關仔嶺的碧雲寺團圓過年。」

在地信仰結合課程,成為孩子最獨特的學習體驗。翁欣蔓說:「學校的校長老師也會請廟方,對我們解說碧軒寺的歷史和故事,帶有興趣參加的同學隨轎送駕,一起來碧軒寺體驗走香路這個有意義的活動。」翁欣蔓說:「練習閩南語很開心,我覺得講台語讓我很有自信。」

大家好,我是裴侑????,歡迎大家來東山,品嘗在地特色美食小吃。記者劉十賢說:「台灣,是一塊有多元族群一起生活的土地,今天我們要跟著一位小小越南導覽員來認識台南,侑????請問這條街上面,有什麼好吃好玩的。」

台南東山國小校友裴侑????說:「這條街是東山最有名的美食街,接下來我要帶你們去一間很有名的店,接著到豆花店,我很常跟朋友們一起來,我每次來都會點粉圓粉條加綠豆。這個(糯米腸)越南語名字叫作đại tràng。很好吃,這個(肉圓)越南語名字叫做Thịt viên,它也很好吃。」

裴侑????說:「因為媽媽是越南人,她在家裡也會教我一些簡單的(越南)話,後來學校有這個課程,學越南語之後,我覺得滿有成就感很開心。」裴侑????說:「我覺得我學會導覽之後,如果越南親戚或朋友來的,就可以用越南語跟他們小聊一下,或介紹台灣的東西,這樣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除了在校園扎根,讓孩子成為小小家鄉導覽員,還有熱情洋溢的青年團隊,用英語向全世界展現島嶼魅力。英語導覽員Alice說:「我叫Alice,我是你們的導覽員,我出生成長在台北,我希望展現台北和台灣的美,讓全世界的人知道。」

帶著來自東南亞和歐洲的人們,漫步台北古城,以遊客熟悉的語言,細說台灣傳統文化。Alice說:「平均1個禮拜會帶1次團,1個月平均有4到5次。我覺得(導覽員)像是一個中間的媒介,因為大家來一個新的城市,他們找到了我們之後,就會認識1個當地人。然後1個當地人,絕對可以帶給他們更多,不同的歷史介紹,或者是文化美食等等的。」

Alice說:「步行的話,可以像我們剛剛穿過大街小巷,看到這個城市它本來的樣貌,還有它現在人們在這邊生活的樣貌。」菲律賓遊客Lynelle說:「這是我第2次來台灣,但這是我第1次真的深入遊覽,而且有1位導覽員為我解說。」菲律賓遊客Sofia、Fiona說:「導覽真的很棒,即便正在下雨還是很棒,能夠了解這裡的文化很有趣。」

導覽資歷1年的Yuan,負責這天的下半場走讀,她擅長在回顧台灣史同時,加入對國際局勢的探討。英語導覽員Yuan說:「我們只需要花20分鐘,從(台北)西門走到東門,就可以感受到台北的舊城區很小。」Yuan說:「台灣是一個很小的國家,我們需要很多朋友,但是事實上,我們並沒有那麼多。你認為你的國家是我們的邦交國嗎,新加坡不是,比利時我認為是,因為它是北約的國家,其實不是。」

總統府前的即興互動討論,讓景點和旅客之間有了交集。Yuan說:「當你把一個稍微比較敏感的話題,丟出來的時候,大家不同的想法去討論,這個我覺得才是屬於步行導覽有趣的地方。」

英語導覽員用熱情和專業,成功引起旅人共鳴。比利時遊客Marie說:「我認為步行導覽,是探索城市很棒的方式,因為可以探索城市的不同面向。在地人可以為你解釋歷史,讓我知道一些,我自己旅行不會知道的事情。」印尼遊客Hermin說:「這是我第一次來台北,來台灣,看看這個令人驚豔的乾淨的環境。你知道嗎,導覽員的英文很好,說話清晰友善,而且總是面帶微笑。」

步行體驗台灣的巷弄之美,幕後推手是兩位年輕創業家。英語導覽品牌創辦人暨執行長鍾炘儒說:「我是2013到2014年的時候,在西班牙當訪問學生,也是在歐洲的這一年,旅遊接觸到了免費步行導覽。」英語導覽品牌營運長黃仲儀說:「2014到2015年的時候,我是在德國科隆交換,讓我接觸到非常多的免費步行導覽。那我是不是有機會把台灣的故事,像我在歐洲聽到的那樣子,然後去分享給更多人知道,所以我就加入了團隊。」

鍾炘儒說:「因為是免費是小費制的,可以更大量地接觸到很多旅客,他們也會更願意去參加導覽。對導覽員來說,他們不需要出國,他們就可以在自己的家鄉,自己的城市,藉由帶導覽跟外國人接觸。」

2015年,他們開始推廣免費步行導覽,現在的目標在於,培訓更多的在地解說員。黃仲儀說:「累積差不多超過4萬名旅客,培訓過的導覽員目前大概是300多位。」Alice說:「我們會去上一系列的課程,實際去導覽的模擬,通過考驗之後,就可以正式的成為我們的導覽員。」Yuan說:「歡迎來台灣,希望你在台灣有美好的一天,謝謝。」

黃仲儀說:「我們會設計這樣的一個(教學)手冊,像是台北的城市發展,台北有哪些城門,宗教也是外國人很有興趣的。我們也會在課程當中融入教學,把這樣的一套方法教給他們(導覽員),由他們自己本人親口去講出,他們對於台灣的理解跟認識的時候,我覺得那是一件非常感動的事情。」

透過每年寒暑假的學生營隊,他們也想向下一代,推廣國民外交理念。鍾炘儒說:「其實就是播種,我們趁他們還是芽的時候,就教他們國民外交這些技能,這樣他們長大,然後開花的時候,就已經準備好面對世界跟外國人介紹台灣。」

生活在台灣的每個族群,都有各自的獨特文化,他們透過不同語言,分享在地故事,一起續寫屬於福爾摩沙的美麗詩篇。

原始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