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打疫苗前後人體內發炎反應圖解讀?打第三針快涼了?不同脈絡圖片拼湊

網傳「打疫苗次數越多 人體炎症反應的範圍和強度越大......」的訊息和圖片。經查證,網傳圖片其實是將兩張無關的圖片拼成一張,被標註是「打針前,正常人」的圖片來自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醫院官網,被標註為「第二針 涼一半」、「第三針 快涼了」的圖片則是出自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Medicine》的病例報告,台灣媒體科技中心研究員協助檢視該份報告,研究員表示報告並無法並無法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

打疫苗前後人體內發炎反應圖的解說?

主要流傳這張圖片:

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網傳圖片來源與脈絡?

透過 Google lens 搜尋網傳圖片,發現網傳圖片其實是將兩張圖拼成一張,兩者並無相關。最左邊被標註為「打針前,正常人」的圖是來自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醫院官網,為正子電腦斷層掃描(PET/CT)的介紹內容。

根據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的醫師專欄文章,正子電腦斷層掃描用於檢測癌症,結合正子攝影(PET)與電腦斷層掃描(CT)做影像融合;檢查時會將放射藥物「氟-18去氧葡萄萄(FDG)」注入體內,癌細胞會吸取較多的葡萄糖,醫師就能看到熱點便以推估哪裡可能是病灶所在。

而根據日本國立國際醫療研究中心醫院官網的文字描述,該圖是 FDG-PET 的正常全身圖像,顯示身體無癌症相關的異常狀況。

至於網傳圖片右邊被標註為「第二針 涼一半」、「第三針 快涼了」的部分,則是出自醫學期刊《Frontiers in Medicine》的病例報告,圖片為一名 66 歲男性在接種兩劑 COVID-19 BNT 疫苗後的正子電腦斷層掃描圖。

報告內容主要為何?

MyGoPen 請合作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研究員協助檢視報告,研究員表示,該篇個案研究報告顯示,一名原先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第二型糖尿病的66歲男性,在 2021 年 9 月 1 號開始出現類流感的症狀並伴有頸部淋巴腺發炎。

此個案分別在五個月和六個月前施打 BNT 疫苗,除了發生輕微的虛弱,沒有其他的全身性症狀。血液檢測結果發現體內有輕微的發炎反應症候群,沒有發生貧血或白血球的變化。

18F-FDG 的正子掃描是可以用來檢查發炎和癌症轉移的病灶,但該個案研究報告指出,施打 mRNA 疫苗可能會提高癌症患者在病徵上檢驗的複雜度。此報告並沒有指出施打疫苗會引發癌症的發生或轉移。

專家如何解讀?報告是否可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

研究員指出,該篇臨床個案報告僅能表明,施打 mRNA 疫苗可能導致注射部位會引流到附近的淋巴結,進一步引發腫脹或發炎。但研究結論也特別說明,疫苗引發的這些反應容易讓 18F-FDG 影像變得複雜到難以解讀,且可能誤判癌症形成的過程。

而這篇研究確實無法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因為這篇研究並沒有進行比較或實驗「疫苗次數」與「發炎」的關係;再加上,該研究屬於單個患者的病例報告(Case Report)有許多推論限制,其中主要原因是,不能直接將「個案」推論到「通案」,意思就是不能擴大解釋成所有人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所以在醫學實證研究中,就會需要納入更多的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或統合分析等方式,才能確定這種狀況的發生是具有因果關係或關聯性的。

圖片來源:https://ppt-online.org/279411

BNT 疫苗是否會導致淋巴細胞浸潤?

研究員解釋,現有的醫學研究證據,並無有力的證據指出 BNT 疫苗會引起淋巴細胞或腫瘤細胞的轉移、浸潤,但癌症病友或其他使用免疫抑制相關藥物的患者,應在施打疫苗前與主治醫師討論。

資料來源:

国立国際医療研究センター - PET-CTとは

澄清醫院柏忕健康管理中心 - 越貴的儀器檢查越準確?一次了解磁振造影、電腦斷層、正子造影的差別!

Frontiers in Medicine - Rapid Progression of 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 Following BNT162b2 mRNA Vaccine Booster Shot: A Case Report

諮詢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