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最毒的脂肪食物?說反式脂肪有毒的影片?專家詳解相關影響與規範

網傳「最毒的脂肪食物」抖音影片,說反式脂肪是最毒的食品添加物,代謝周期長達 2 個月,但是包裝上又改以氫化、精煉、人造等字樣迴避,而且明明含有反式脂肪的食品,只要低於 0.3% 就能依法標示為零。對此專家表示:(1)反式脂肪是「有害」、不是「有毒」。(2)反式脂肪代謝周期是 51 天並非 2 個月。(3)氫化、精煉、人造植物油等字樣是標示在「成分」欄位,「營養」欄位都必須寫為「反式脂肪」字樣。(4)食藥署 0.3% 的法規是依據國際規範,原因是現行檢驗技術的靈敏度等諸多限制所導致的。(5)包括零食、油炸、烘焙食品等都是常見的含反式脂肪產品,但比起 2018 年 7 月禁用令施行前,市面上的反式脂肪已大幅下降。


說反式脂肪有毒的影片?

原始謠傳版本:

[養身保健]最毒的脂肪食物


主要流傳這段影片



並在社群平台流傳:


查證解釋:


關於食用油品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顏宗海表示,食用油品分為 3 大類,第一類是動物油、一定不好,因為含有飽和脂肪酸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第二類是植物油、是好的,像橄欖油我們認為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第三種就是含有反式脂肪酸的「不完全氫化」植物油、也是不好的油,同樣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反式脂肪最大來源是「部分氫化植物油」

顏宗海強調,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建議,反式脂肪攝入量應該限制在總熱量的 1% 以內,也就是說,如果一天吃 2000 大卡的話,每天的反式脂肪應低於 2.2 克,這個份量其實蠻低的。

世衛建議,要做到這樣的目標,必需靠政府訂定標準、管理加工食品業者,因為世衛認定反式脂肪的最大來源就是不完全氫化植物油,從該面向管制是最有效的,這也解釋了為何台灣的食藥署在 2018 年 7 月 1 日起,限制食品加工業者不能使用部分氫化植物油,因為人工反式脂肪的來源雖然有很多種,但是這是最主要的來源,而台灣市面上的反式脂肪也從此大幅下降


稱反式脂肪「最毒」不恰當!代謝應為 51 天

顏宗海指出,很多流行病學研究都證實,如果每天吃很多含有不完全氫化植物油的加工食品,會使壞的、低密度的膽固醇增加,好的、高密度的膽固醇減少,謠言指稱反式脂肪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是對的,但是說反式脂肪是「最毒脂肪」這樣的形容詞並不恰當。

世界衛生組織是以有害的(harmful)形容,這樣的說法比較適當,因為各種油品的特色和問題不同,動物油像是豬油,大家都知道有飽和脂肪酸、是不好的油,不過像屬於植物油的棕櫚油,也含有較高的飽和脂肪酸,卻因為比較便宜,被速食店拿來炸雞、炸薯條,但同樣也會增加心血管疾病,所以謠言說反式脂肪「最毒」,其實很難比較。

此外謠言中還說,反式脂肪很難代謝,代謝周期大概需要 2 個月,但實際查證研究文獻是 51 天。


「人工」的反式脂肪才有害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課長、營養師蔡一賢表示,反式脂肪所謂的「反式」是脂肪酸雙鏈上的碳在不同側就叫做反式,還會因為立體結構不同,又再分為「共軛」和「反共軛」。

反式脂肪主要分為天然、人工兩大類,天然的反式脂肪存在於反芻動物的脂肪裡面,例如牛、羊的乳製品中會有微量的反式脂肪,這種是「共軛」的反式脂肪、對健康沒有危害。而人工的反式脂肪則因為成因不同,又可以分成 3 種。


人工反式脂肪分 3 種,製程、氫化、高溫

蔡一賢指出,第一種是植物油脂在精煉的製程中所產生,脫色、脫臭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反式脂肪。第二種是則是高溫,例如高溫油炸、高溫烘烤,也會產生反式脂肪。第三種則是以「氫化」的技術用來加工植物油,讓多元不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更穩定,保存期限更長、更固態、更容易使用,但同時也會因為過程中的「不完全氫化」而產生反式脂肪。

民眾擔心會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就是這 3 種「反共軛」的「人工」反式脂肪。引起民眾最多討論的就是人工的第三種,由氫化加工所形成的反式脂肪,食藥署已公告「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依油品的碘價數值區分「完全氫化」與「不完全氫化」,自 2018 年 7 月 1 日起,食品中完全禁止使用含有人工反式脂肪的不完全氫化油


最大類「不完全」氫化植物油 2018 年已禁

蔡一賢表示,以目前現有的檢驗技術方法,並無法區分「天然」反式脂肪、或是人工「製程」所產生,這也是為什麼現行的「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規定,只要每 100 公克的固體或半固體食物,或是每 100 毫升的液體食物,所含的反式脂肪小於 0.3,就可以標示為零。

謠言中提到的 0.3 的說法,常常也是很多民眾的疑惑,為何明明有卻可標示為零,蔡一賢強調,0.3 的問題並不是欺瞞,而是參考國際規範,各國都是這樣規定的,再加上營養素本身不穩定性、加工技術的差異、檢驗技術靈敏度的限制等,綜合考量各種因素才會有 0.3 的規定


天然或製程所致,低於 0.3% 依法可標示為 0

高於 0.3% 的產品必須標示時,謠言提到「絕不會看到包裝明目張膽的寫上反式脂肪」,說產品標示都以「氫化植物油、代可可脂、植物奶油」標示,但蔡一賢強調,氫化、人造這些字樣是標示在原料、成分的欄位,因為一種油可能有很多種稱呼,黃油、奶油、牛油都是同一種油,而棕櫚油也算是植物油,但不管怎樣稱呼,依據標示規定必須依照使用量的高到低、依序寫出來,如果真的有用、就得標示,但是不管稱呼為什麼油,最後最重要的就是看營養成分標示的「反式脂肪」欄位


看「營養標示」欄位 最準確

蔡一賢提醒,上述提到脂肪酸有分順式和反式,在攝氏 150 度的時候,順式就會開始變成反式,所以不管是任何含油脂的食物只要在高溫的條件下,都會有這樣的變化,這已經不是天然存在的問題,而是整個結構的改變。

以植物油為例,加熱到攝氏 200 度 20 分鐘,或 250 度 20 分鐘,或 300 度 20 分鐘,反式脂肪的量會增加為 350%、770%、3000%,這麼驚人的倍數增加方式就是在提醒民眾,與其在乎 0.3 的問題、糾結於食物原本的性狀,卻不在意事關幾十倍的烹調問題,反而可能忽略整個問題的重點。

蔡一賢強調,食物本身其實都沒有什麼不好,就看怎麼烹調處理,好的豆腐拿去高溫油炸,也會變成反式脂肪很高的臭豆腐;例如滷雞排、炸雞排、裹粉炸雞排,這三種東西的熱量、含油量就相差非常多,叫民眾什麼東西都不要吃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是要把這些正確的觀念放在心上,提醒自己和身邊的人多注意,盡量地減少、慢慢地進步,這樣就是值得鼓勵的方向。


資料來源:

世界衛生組織 - 食品不含有害的反式脂肪 讓超過30億人得到保護
衛福部食藥署 - 「不完全氫化油」不得使用

諮詢專家:

林口長庚臨床毒物中心主任、腎臟科醫師 - 顏宗海
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課長、營養師 - 蔡一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