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導】關於人體細胞週期更新的養生觀念?保健食品功效?勿信話術!醫師詳解

網傳關於人體細胞更新以及「人體重要器官更新週期」的圖卡流傳,文中提到「為什麼保健食品至少要吃 3-6 個月」。但專家表示,保健食品用途不同、機轉也不同,助眠的 GABA(Gama-Aminobutyric acid,又稱γ-胺基丁酸)3 到 5 天就應該有效、腸道益生菌應該 1 到 2 個月,這些都不是傳言說的 3 到 6 個月,也都與細胞代謝週期無關,民眾不要誤信話術。傳言提到「立即見效叫做激素,一天見效叫做抗生素,幾天見效叫做藥物,幾個月、一年沒有副作用的才叫養生」等說法。專家表示,不管是藥物或是保健食品的有效成分,要達到「見效」主要是看藥物被設計、作用於疾病或生理上的什麼機轉,不是立即見效就比較傷身、一年才有效就比較養生,包括保健食品、藥品在內都曾傳出原料藥受污染的事件,民眾毋需執著於保健食品比較不傷身的迷思,藥品的管理制度比保健食品更加完善、更有保障。


人體細胞更新週期的養生觀念?

原始謠傳版本:

什麼是養生 立即見效叫做激素 一天見效叫做抗生素 幾天見效叫做藥物 堅持了 個月 半年 一年..…讓你少去醫院 而旦沒有任何副作用才叫養生 為什麼調身體要 3~6 個月 因為:脂肪細胞 90 天更新一次 血液細胞120 天更新一次 肝臟細胞 180 天更新一次 全身 98%免疫細胞需要 1年才能更新一次 所以給自己更新的健康需要花時間 健康及養生的重要 一場雨,知道了雨傘的重要 一場病 ,知道了健康的重要 下兩----傘不好借 生病----錢不好借 雨太大---有傘也沒用 病太大---有錢也沒用 最好是 趁雨小的時候找到安全的地方避兩 趁沒病的時候用合適的方法養生防病 多塺深的𠵍理啊 文章很短 ,卻能提醒很多人


主要在社群平台流傳這些圖表:


以及相關保健食品的描述:


查證解釋:


細胞週期與治療「沒有對應關係」

MyGoPen 致電諮詢新光醫院家醫科醫師柳朋馳,他表示傳言的圖卡中,細胞週期的內容雖然大致上沒有錯誤,但是和保健食品吃多久連結在一起,這就有疑慮,醫學上觀察人體時,並不是依照細胞週期多久,就一定要治療多久才能看得療效,而是會先去看疾病需求、藥物或治療的機轉,以及觀察治療後的相關數據是不是持續進步

柳朋馳進一步解釋,用藥品治病還要考慮到藥物動力學,也就是給藥後過了多久,有效成分的血中濃度才能夠達到一定的治療濃度。以三高的藥來說,降膽固醇的藥三個月才抽一次血,因為在藥物的作用之下,血脂肪的代謝細胞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代謝,而藥物本身的研究就是三個月才能看出比較顯著的變化;而糖尿病患的胰島素針劑,就是傳言所說的荷爾蒙、激素,馬上打下去馬上測血糖、數字必須馬上下降,沒有什麼時間讓胰島 β 細胞從休眠狀態轉成復活狀態、細胞修復週期之類的問題,原本的胰島 β 細胞就是因為失能無法發揮作用,所以才給藥打胰島素,打進去的胰島素直接取代原本胰島 β 細胞的功能,因此「見效」與否是看藥物成分與疾病之間的機轉是什麼,不同成分發揮藥效的時間與細胞修復週期「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係」。

傳言還提到「為什麼保健食品至少要吃 3 到 6 個月」,提供的答案選項包括胃細胞 7 天更新、肝臟細胞 180 天等等,柳朋馳表示,問這種問題其實沒有意義,3 到 6 個月其實是很大的區間、相差一倍,細胞週期與傳言對應的器官改善其實是兩回事,沒辦法直接這樣子推算,主要還是要看所謂的保健食品是什麼成分、什麼機轉


保健食品多久有效應對照藥物 而非細胞週期

柳朋馳指出,民眾吃保健食品的動機通常是認為保健食品比較溫和,不像藥物藥效強、擔心有副作用,所以背後的意義代表的是,不能想要溫和的東西還要效果很好,既然認定是溫和的,所以對它的期待基本上就是打折的、慢慢來的,但是到底有多慢,總是可以比照藥物的進度,如果藥物吃了 3 個月之後可以降 50%,那吃保健食品要降多少才是民眾能夠接受的,這是民眾應該要思考的,保健食品多久可以看到效果,應該是對照經過科學實證的藥物而不是細胞週期,臨床上細胞週期的學理比較常用來向民眾解釋疾病的病程發展


細胞週期無法用來解釋保健食品應該吃多久

傳言提到「紅血球細胞更新週期為 4 個月」,柳朋馳以糖尿病患常常接觸的血糖值為例,有別於飯前、飯後血糖值只能看到特定時點的血糖值,「糖化血色素」能夠用來評估三個月的平均血糖,因為紅血球的壽命大約 120 天、半衰期為 30 天,紅血球從加入循環系統開始到死亡凋零的期間,血液中的糖分會附著到紅血球上的血色素,所以透過檢測「糖化血色素」就能得知這段期間內整體血糖的平均水準,當然每個人的紅血球存活期長短不一,會導致糖化血色素高估或低估,所以糖化血色素的檢驗值也存在誤差範圍,這些學理和操作才是細胞週期存在的意義,細胞週期無法、也不應該用來解釋保健食品應該吃多久,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

保健食品吃多久應該視情況而定,柳朋馳再以益生菌舉例,益生菌的功效是調整整個腸道菌叢生態系的環境,這樣的工程可能需要費時一、兩個月,但傳言提到「腸道細胞更新週期為 2 到 3 天」,這麼短的時間內不可能指望益生菌能做到;反之,如果一、兩個月後還是沒有改善,這時候民眾就應該換廠牌,或是思考其他的可能性,例如胃腸道的不適根本不是益生菌能解決的,應該就醫診斷等等,而不是傻傻地聽信話術,包月、或是加入會員一直吃下去。

柳朋馳再以上述的降膽固醇藥物為例,曾有研究拿降膽固醇藥物與市售紅麴保健產品比較,在短時間內的比較下,藥物效果大降 40%、而紅麴只降 4%到 8%,藥品狂勝、保健食品根本不可能贏過藥物,而如果考量到操作的時間非常短、不到兩個月,將時間拉長的話紅麴也能夠達到更好的效果嗎?柳朋馳認為可以更好、但是也不會好到哪裡去。由於民眾對保健食品還是有需求,很多病人都是藥品、保健食品雙管齊下,柳朋馳建議民眾不管是吃「健康食品」或是「保健食品」,在一開始吃的時候、以及吃一段時間之後,都應該有定期想一下、評估效果的習慣,有慢性病的病人在吃健康食品、保健食品前,都應該跟醫生討論,避免交互作用降低藥效,或是同向的加乘作用導致治療過度引發別的問題。


保健食品不傷身?溯源問題是隱憂

民眾認為吃保健食品就不是吃藥,吃保健食品比較不傷身、吃藥就是會傷身,柳朋馳以近期的食安事件為例,提醒民眾保健食品也不是沒有風險,例如 2024 年 3 月底爆發的日本小林製藥紅麴案的原料來源問題,遲至 5 月 29 日時日本政府才正式公佈調查結果,證實是生產線遭青黴菌污染,青黴菌會產生「軟毛青黴酸」,而禍首就是軟毛青黴酸的高腎毒性,造成之前日本國內 4 死及上百人就醫嚴重食安事件,甚至也波及臺灣,臺灣食藥署公告因日本小林製藥紅麴案主動預防性下架的產品高達 249 件、並有 64 名病例通報。

而藥品的部分,2020 年國際間及臺灣曾發生高血壓藥物的原料藥受到污染的事件,後續包括血糖藥、胃藥也傳出同樣受到「N-亞硝基二甲胺」(N-Nitrosodimethylamine,NDMA)污染的疑慮,以及後續降血脂藥不純等藥品的原料出問題,藥廠製藥尚且受到更嚴格的查廠品管、藥物許可證等管理,在原料溯源上都還出現問題,更遑論管理相對比「藥廠」寬鬆,用來製造健康食品、保健食品的「食品廠」,柳朋馳提醒民眾,以管理的角度及醫學的角度而言,藥品的效果及保障都比健康食品、保健食品還好,民眾對西藥缺乏足夠的信心,是藥政管理及醫藥界都應該共同努力的方向。


保健食品 = 食品 不能宣稱保健功效

由於傳言提到「為什麼保健食品至少要吃 3-6 個月」,根據臺灣食藥署的管理規定,《健康食品管理法》於1999年施行後,「健康食品」已成為法律名詞,必須經過衛生福利部審查通過後才能稱為「健康食品」,一般食品不得擅自標示或廣告為「健康食品」,或是宣稱具有健康食品之「保健功效」,坊間所稱之「保健食品」,其實就是一般食品,僅能做為營養補充,兩者並不相同。由此可知,傳言雖然沒有講明特定疾病、但卻與各器官細胞週期一起敘述,有影射疾病療效、保健功效之嫌,但其實沒有健食字號就只是「食品」,傳言說法應為錯誤訊息。



結論

總的來說,傳言以各器官、部位的細胞代謝週期為內容,影射保健食品至少要吃 3 到6 個月。但專家表示,細胞週期是用來解釋病程發展,與藥物成分或治療效果,不存在必然的對應關係,藥物或是有效成分投藥後,是立刻驗血馬上就知道有效、還是三個月後抽血,要看藥物本身的作用機轉及人體代謝等諸多條件,傳言說法為錯誤訊息。

且根據食藥署規定,不管什麼產品都必須經過認證、成為「健康食品」後,才能宣稱保健功效,「健康食品」是法律名詞,而所謂的「保健食品」就是未經認證的意思,「保健食品」是一般用語、等同食品,依法不能宣稱保健功效,傳言影射保健食品有功效,傳言為錯誤訊息。
衛教資源:

食藥署 - 
健康食品概說
食藥署臉書-食用玩家

諮詢專家:

新光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 - 柳朋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