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接住他們—正視學生自殺問題

面對學生自殺問題,社會各方應共同努力,提供心理健康支援。(圖:Toa Heftiba/Unsplash)
面對學生自殺問題,社會各方應共同努力,提供心理健康支援。(圖:Toa Heftiba/Unsplash)


比起國際新聞事件,身為香港人的筆者認為近來有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更值得關注,那就是香港學生的自殺案件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在2023年8月至10月間,18歲以下人士或大專學生的自殺企圖個案激增一倍,達到22宗。此外,支援團體在同期內收到418宗高危自殘或尋死個案,其中以中學生為最大高危群體。筆者認為,這一趨勢的背後,是社會和疫情影響交織出的多重壓力所致。

COVID-19疫情給學生的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學校關閉、家庭壓力增加,以及社交活動受限,學生們的生活節奏被完全打亂。孤立感、焦慮和憂鬱等情緒問題悄然滋長,成為推高自殺企圖數字的隱形殺手。

香港學生面對的學業壓力一直都是社會關注的焦點。2017年至2021年間的數據顯示,學校問題和家庭問題是學生自殺身亡的主要因素。疫情期間,這些壓力似乎更加凸顯,家庭內部的矛盾和學業壓力的疊加,為學生的心理健康埋下了隱患。

在數位化時代,社群媒體的普及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過度依賴網路社交,可能導致現實中的孤立感。此外,面對疫情,教育資源的不均衡分配也可能加劇了部分學生的絕望感,尤其是那些缺乏網路學習條件的學生。

對比香港的情況,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自殺率也呈現上升趨勢。台灣15-24歲區間的自殺粗死亡率從2006年的5.4增長到2021年的9.6(人/每十萬人)。中國大陸城鎮的數據同樣令人擔憂,特別是青少年群體的自殺率呈現顯著上升。這些數據反映了更普遍的區域性問題,即東亞地區的年輕人正面臨著越來越高的心理健康風險。

面對這一問題,社會各方應共同努力。非政府組織應積極提供心理健康支援,開設熱線和諮詢服務,以幫助那些處於危機中的年輕人。學校應實施系統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教導學生識別壓力的徵兆,並提供應對策略。此外,學校和家長應該合作,創建一個支持性的環境,幫助學生平衡學業和生活壓力。

政府部門也有責任進行政策上的調整,投資於心理健康服務和教育資源,特別是資源貧乏的家庭。此外,政策制定者應考慮到疫情對家庭經濟狀況的影響,並提供相應的經濟支持,以減輕家庭壓力。

媒體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應負起責任,避免將自殺案件作煽情報導(sensationalize),同時散播有關心理健康的正面訊息和教育資源。社群媒體平台公司需要開發更多工具和政策以保護青少年用戶,並限制有害內容的傳播。

總而言之,香港學生自殺問題的解決需要一個全面和多方面的方法。從個人到社會,從本地社區到政府層面,每個人都有責任參與進來,為年輕人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健康和支持性的成長環境。

※珍惜生命,自殺不能解決問題,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若需諮商或相關協助可撥生命線專線「1995」※

作者》NO OFFENSE BUT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反映主流民意 超過七成香港市民杯葛選舉
屬於我和你的年少日記
26%大學生有憂鬱傾向 壓力源來自課業與職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