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少子化就招不到學生?臺中科大新生註冊率95%,五專百分百大滿貫…校長親解百年名校額滿關鍵


臺中科技大學的五專部,至今仍是全國學生人數最多的公立學校,憑藉在業界豐沛的校友資源,以及優異的辦學品質,讓這所擁有105年歷史的名校,無懼少子化衝擊,招生創紀錄。

在少子女化效應擴大的挑戰下,臺中科技大學112學年度的整體學校新生註冊率達94.57%,五專註冊率更獲得100%的大滿貫,在全台各校中表現亮眼!

「在追求『量』的滿足外,我們近年更著重於『質』的提升。」臺中科技大學校長陳同孝說,臺中科大更強調學業、就業「雙業」,與知能、技能「雙能」並重,藉以符合技職學校辦學精神,才是吸引學生就讀的最大利基。

已有105年歷史的臺中科大,是目前中部科大的最高學府,1919年創校最初名為臺灣公立臺中商業學校,後改名為臺中州立臺中商業學校。

45年日治時代結束、台灣光復,另名為臺灣省立臺中商業職業學校,後來省立臺中補習學校併入,63年改制成為省立臺中商業專科學校。

在系所與課程日益發展完善下,82年改隸屬為國立臺中商業專科學校,83年成為國立臺中技術學院,並陸續增設四技、二技、空專與碩博士在職專班,成為台灣知名的技術學院。2011年,與國立臺中護理專科學校完成合併,更名為國立臺中科技大學。

臺中科技大學校長陳同孝
臺中科技大學校長陳同孝

▲臺中科技大學校長陳同孝近年積極將校友資源與校內六大學院整合,帶動新生註冊率連年成長。(攝影/陳睿緯)

臺中科技大學
臺中科技大學

系友返校 熱心傳承成功心法

因學制多元,臺中科大至今累積校友多達26萬人,各行各業皆有傑出校友。

自己的孩子也就讀臺中科大五專部,陳同孝就以家長身分分析,不像高中課程偏向死背,五專部上課方式與內容,比高中靈活,老師會要求學生上台報告,學習團隊合作,還規定到職場實習,可幫助孩子提早認識產業生態,及早找到興趣。

系友的力量,也是近年臺中科大招生額滿的關鍵,透過校友會安排,經常邀請學長姊返校分享專業知識或各項經歷,讓學弟妹得以站在校友的肩膀上看世界,除了培養積極的企圖心,以及傳承成功心法外,也擴大人脈版圖。

—臺中科技大學知名校友
—臺中科技大學知名校友
賴進淵
賴進淵

▲(攝影/劉咸昌)

賴進淵
賴進淵

校友談服務〉新光銀行董座視客戶為家人好友

賴進淵:業績好,關係就好

目前擔任臺中科大校友總會會長的新光銀行董事長賴進淵,年輕時立定志向要成為會計師,初中畢業後,就以國內最好的國立商專——臺中商專(臺中科大前身)為第一志願,並順利進入會計統計科就讀,五專畢業後進入東海大學經濟學系,求學期間都就讀中台灣的學校。

賴進淵人生的第一份工作,是任職於交通銀行倉庫科,「雖然工作不是很忙碌,但是環境很複雜,感覺上就有公務人員的心態。我覺得我是年輕人,我要出去闖一片天。」

要成功只有靠打拚,他後來選擇重新考試,在1980年以第二名考進當時的中國國際商銀(編按:後與交通銀行合併為兆豐銀行。當時中國國際商銀與交通銀行行員,皆是公務員)。

對數字敏銳 依數據做策略

那時的賴進淵年僅25、26歲,面對中國商銀各行員學歷都比他高,他思考著若要比學歷,可能差人一截,自許要比同事更加努力,因此立下志願,要當上有「國內央行總裁搖籃」之稱的中國商銀經理。後來他一路拚搏,終於在中國商銀期間升任至總處副總經理兼台中分行經理,到了兆豐銀行時期,則晉升為副總經理兼亞太市場總經理。

有臺中商專會統科的背景,讓他對數字敏銳度特別高,並用心牢記,要求工作上的各項數據務必精確。在業務管理上,他講求「數字管理」,常對部屬笑說,「業績好,關係就好。」他的部屬也習慣把各項數據記在心中,在管理及討論業務時,大家就有共同語言,透過數據的起伏變化,決定如何調整策略。

關心母校 發動捐款助學弟妹

他在擔任臺中科大校友總會會長期間,積極推展校友會與母校各項深度合作,推舉優秀校友返校演講、分享人生經歷,希望幫助學弟妹提早找到人生方向;同時,他也關心母校校務發展,推動校友會參與捐款學校的高教深耕就學協助計畫,搭配教育部一比一的配對基金,每年捐贈一百萬元予母校,作為在校學生獎學金,任內迄今已第四年,透過創造捐款加乘效果,幫助學弟妹能繼續安心求學。

賴進淵自認個人行事風格是「謀定而後動」,在新光銀行擔任總經理時,曾勉勵同仁,「我們是民營銀行,必須到野外狩獵打野戰,而不像是在公股銀行客戶多,可以在動物園裡打獵。」他這次回新光銀行擔任董事長的第一天,就召集所有總行單位主管開會,會議中引用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所言,「記得,要跑起來,別用走的!」

在金融業職場服務超過40年,賴進淵用近半輩子經營所有客戶,讓客戶感受到只要有任何需求,第一個就會想到他。他也自認與客戶的往來,不僅僅是客戶關係,更像是一輩子的好朋友,甚至像是家人。他就算現在當了董事長,仍然繼續經營客戶,把關係建立好,加上銀行專業團隊的協力、勤勞地跑業務,數字就會一點一滴地呈現。

(撰文‧梁任瑋)

賴以仁
賴以仁

(攝影/陳睿緯)

賴以仁
賴以仁

校友談創新〉亞洲光學老董不畏虧損勤練兵

賴以仁:要有把對的事,做到成功的決心

一身筆挺西裝,亞洲光學董事長賴以仁近年大多在國外奔走,今年76歲的他,依然意氣風發,滔滔不絕講起自家鏡頭新技術。

亞光被稱為「光學界的鴻海」,曾與大立光分庭抗禮,在數位相機產業衰微後,一度連六年虧損,後來靠著新技術跨入運動光學、車載、高階手機等領域,重回成長軌道。

並非光學專業出身,賴以仁為何歷經市場巨變,還能帶領亞光重振旗鼓?

在農家長大的賴以仁,父親希望他攻讀金融、到銀行工作,但他偏偏選擇學管理,考進心中的第一志願——臺中商專(臺中科大前身)企業管理科,在學期間還被選為科系代表,帶領同學上電視節目表演。「我都沒認真在讀書!」賴以仁雖然自嘲,但這卻為他日後職涯埋下領導與整合資源能力的種子。

賴以仁的第一份工作,也非光學產業,而是在台中加工出口區(現為潭子科技產業園區)擔任音響公司物料管理員,後來得知園區內有一家專做相機皮套的新廠進駐,才決定應徵,希望擺脫天天搬貨的工作。

進入新公司後,從廠務人員一路做到廠長,賴以仁曾被派往日本學做皮套。對日文一竅不通的他,邊聽邊學,更抓住與日本相機大廠交流的機會,替公司拿下富士、尼康、Olympus在內的大客戶。然而,他發現,比起低技術門檻的皮套製作,相機鏡頭附加價值更高,做一顆鏡頭,利潤就占了85%,若以當時台灣人力與材料成本計算,同樣品質的鏡頭,成本比日本製更低。

看好這項商機,賴以仁在1980年成立亞光,專做玻璃鏡頭研磨,還請來日本技師指導,但在技術還不成熟的情況下,良率難提升,導致公司不斷賠錢,直到日本一家望遠鏡品牌廠找上門,請亞光製造天文望遠鏡鏡頭,才緩解窘境。

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天文望遠鏡需求大增,亞光有整整一年,望遠鏡鏡頭的出貨量,從每月5百台成長至1萬台,帶動公司轉虧為盈,賴以仁至今仍印象深刻,「可以說哈雷彗星拯救了亞光。」

第一次度過難關,也許還靠著幾分機運,但1988年就進駐中國珠江三角洲的亞光,陸續面臨中國政府補貼本地廠商,並且挖角亞光的人才,加上數位相機產業景氣衰退,大立光靠著塑膠鏡片稱霸智慧型手機市場,導致亞光自2009年至2014年都處於虧損。

不坐以待斃 想盡辦法生存

不過,他與公司同仁並沒有坐以待斃,反而趁機勤練兵,研發新技術,跨入雷射測距儀、瞄準器等相機以外的應用。「經營企業都會碰到產業成熟期,這很常發生,」賴以仁坦言,那段期間的確艱苦,「但你要有恆心、毅力去改革,才有辦法繼續生存,與人家競爭。」

第二次亞光成功擺脫困境,到今日打入電動車、無人機、手機大廠供應鏈,並連年獲利,賴以仁給出的關鍵字,就是毅力。

「機會人人都有,重點是你有沒有抓到,且抓到機會以後,有沒有恆心、毅力去克服挑戰,還要有把對的事,做到成功的決心。」賴以仁並不是隨口說說,因為無論在精進產品或追求技術創新,他都全力以赴。

比如亞光的雷射測距儀鏡片,經過不斷改良,不僅尺寸縮小,測距也更遠,性能領先對手,因此拿下美國電動車大廠的訂單;團隊開發出適用於高階智慧型手機的模造玻璃與塑膠混合鏡頭,也已獲得陸系品牌採用。

賴以仁還看好超透鏡(Metalens)可取代現有複雜結構的多鏡片鏡頭,決定投入研發,與美國麻州大學技術合作,應用在虛擬實境鏡頭或臉部辨識,預計明年就有機會貢獻營收。

一群光學門外漢 登產業龍頭

「技術創新是無止境的,無論在哪裡,首先要對產業有興趣、長期鑽研,才會有成果。」賴以仁經常以這句話鼓勵員工。他透露,由於地緣關係近,亞光員工裡,來自臺中科大的學生就有63位,連他自己與總經理林泰朗也都是校友,很多人都是從光學門外漢,一路跟著亞光登上產業龍頭。

在賴以仁的經營哲學裡,毅力是推動技術革新、公司成長的核心,走過44年跌宕起伏的亞光,就是最好證明。

(撰文‧張如嫻)

王國雄
王國雄

(攝影/唐紹航)

王國雄
王國雄

校友談創業〉成真(咖啡)社會企業創辦人奉行「151」哲學

王國雄:從事社會企業,是很棒的出發點

人生的樣貌,是由大大小小的抉擇總合而成。對於近50年前、當時僅15歲的成真(咖啡)社會企業創辦人王國雄來說,他可能沒有想過選擇就讀臺中商專(臺中科大前身),竟成為改變他一輩子職涯發展的轉捩點。

國中時期成績名列前茅的王國雄,高中放榜同時錄取了台中二中、台中高工與臺中商專,「當時因我的堂哥是臺中商專校友,很快地我就決定要追隨他的腳步,就讀五專(臺中商專)。」王國雄回想起當年的決定,坦言那時候年紀很輕,並沒有明確的人生志向,不過,眼看學長姊一畢業幾乎都順利地被公家機關、公股行庫網羅,讓家境小康的他,吃下一顆定心丸。

從原本被沉重考試壓得喘不過氣的國中生,跨入臺中商專五專企業管理科,王國雄有如離開籠中鳥兒般的自由,其中影響他甚深的一項經歷,是在專科三年級時協助校內社團的日文社重新運作,讓原本個性害羞木訥的他,學習溝通與領導的能力。

復活日文社 培養領導能力

「為了讓中斷5年的日文社復活,我不但要找指導老師、社團幹部,還要安排豐富的課程留住社友。」王國雄說,他第一個動作就是請到學校日文教學第一把交椅的曾煥榮老師,指導社團,透過歌唱、帶活動來學日文,果然成為招生一大亮點,讓日文社很快地就吸收到65位社員,堪稱當時校內第一大社團。

王國雄擔任日文社長期間,曾遇到校內舉辦園遊會。為了有別於其他攤位主攻夜市小吃,他突發奇想,舉辦套圈圈遊戲,竟讓當日收入突破5千元大關,成為日文社能夠維持運作的經費,並有能力可繼續主辦多元活動。

復辦日文社,讓它再度重出江湖,這件事情的歷練讓王國雄學習很多,也強化了領導能力。

回想起自己一生的職場經歷,王國雄不悔當年的選擇,感念在臺中商專所奠定的扎實商科基礎,在專三時就已學完中級會計,這也使他後來順利插班進入逢甲大學會計系,進入職場後一路在財務管理領域發揮所長,並轉戰安侯建業會計師事務所,更一路升任至中部顧問部經理。

33歲那年,王國雄應王品集團創辦人戴勝益的邀請,協助建立連鎖餐飲業的財務與管理制度,毅然離開穩定的會計師事務所工作。

提起這個在外人看似非常冒險的決定,王國雄笑說,當年念五專時,成績最好、最會考試的同學,都當上公務員,像他這般成績中等的人,最後自然而然都走上創業之路,當起老闆。念五專時期培養的創業精神,或許早已深植在他的心中。

5成利潤做公益 共聚善緣

王國雄自王品副董事長崗位退休後,2015年成立社會企業成真咖啡,他最為人所知的管理策略就是「151經營哲學」——創立一個新品牌要成功,所投入的資本額在一年要做到5個資本額的營收,並且賺回一個資本額。舉例來說,花了1千萬元開店,那一年就是要做到5千萬元的營收,然後還要賺回一千萬元。

王國雄說,早在王品時期,他就利用151的經營方程式,在王品集團開設許多店面、擴展許多品牌。他也認為,這個151最高指導原則,也適用在各行各業的經營邏輯上。

成真咖啡嚴格落實使用的咖啡豆,有超過一半是向非洲小農進口,再把50%的利潤,捐到非洲做潔淨水。由此可見王國雄充分地將151哲學,融合社會企業做公益的精神。

成真咖啡目前年營收逾兩億元,今年朝3億元邁進,在全台有15家實體門市,2022年疫情期間也進軍海外,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設點。今年事業發展重心是衝刺加盟事業及海外代理,王國雄希望以開設20家門市為目標。

「創辦成真咖啡後,台灣很多人很願意來幫忙社會企業,在做善事的這條路上,我一點都不寂寞,很多人共同聚一個善緣,我自己覺得滿開心的,人生第二座山從事社會企業,是一個很棒的出發點。」王國雄為現階段的人生,下了一個圓滿的注解。

(撰文‧梁任瑋)


更多今周刊文章
長照23年燒掉1棟房!婆婆中風生活再省也要月花4萬...勞保局建議:退休前做1事,勞保養老金「多領1筆錢」
中租-KY(5871)股價243➝155元,跌完了沒?股海老牛:短空長多「●元有支撐,坐等便宜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