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說年輕人穩定性不夠?其實他們才是「閃離族」

根據調查,比起年輕人,45歲到50歲的人更會閃離。(攝影/黃威彬)

根據1111人力銀行最新調查,高達八成四的受訪求職者都有過換工作經驗,其中有五成一的人「曾經到職不到2個月就提出口頭請辭」,都當過一回所謂的「快閃族」,甚至有29.06%的人工作不到一週就火速離職,提前陣亡;值得一提的是,該調查結果也顯示,在一個月內閃離比例最高的,可不是以往刻板印象中的年輕人,而是45歲到50歲的中年族群。

對此,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分析,45歲到50歲的中年大叔成為快閃族,可能有兩種狀況,一是自身條件好,具有一定的資歷背景或嫻熟的工作技能,一旦不適應新環境,憑著人脈背景,再換工作並非難事;另外一種則是職場的二度就業者,由於本身條件不佳或工作技能有限,在面臨職場挑戰時,很容易膽怯而迅速蒙生離職念頭。

整體而言,該調查歸納出:一名33歲的上班族,個人職涯平均會換過4次工作。至於上班族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又閃離的原因,主要有:工作氣氛不佳、工作內容與面試所談不同、工作環境惡劣、無法準時下班或常態加班、不適應企業文化等等。

何啟聖認為,職場不僅是展現工作能力的場域,也考驗著人際關係的處世手腕,因此新人剛進公司,遭遇老鳥排擠的「冷暴力」狀況並不少見,歸究原因,很可能來自老員工的自信不足,擔心被取而代之,所以會刻意無視新人存在,想讓新人知難而退,主動離職,「我們從調查可以看出,欺生、鬥爭跟鋒芒太露等,都成為新人的非戰之罪。」

在量販店補貨唱歌,工作才一天「被閃離」

談起「閃離」的經驗,26歲,大學主修機械的姜先生剛好相反,他是「被閃離」。他回憶,由於自知對本科沒興趣,於是畢業後進入一家品牌商,負責量販店的補貨工作,在工作的第一天自覺四下無人,便忍不住在倉庫裡唱起歌來,沒想到當天晚上就接到公司主管的電話,「主管就說,量販店覺得我太吵,要我隔天不用上班了,結果連那天上班的薪水都沒領就結束了。」

但事實上,姜先生工作能力並不差。他說,自己後來投入新創產業,從基層做起,因為積極認真,不到一年就升任供應鏈經理,月領42K,但因為是新創公司,人員配置精簡,所以舉凡供應鮮乳的小農,或者是通路商、一般消費者、物流窗口等等,都是他必須連絡服務的對象,導致當時他的工作群組多達80個,每天工時更高達18小時,「每天一早,酪農群組就開始叫,一直到晚上十一二點,就換成物流工作群組熱鬧,新訊息的通知幾乎都沒停過。」

不過,姜先生一個多月前離職倒不是因為苦,他說:「一開始看著新創公司成長,很有成就感,但是隨著制度慢慢建立,每天的工作也越來越單調,最後輕輕鬆鬆就可以完成。那我是一個需要挑戰的人,就覺得一來沒有成就感,二來也會懷疑自己的能力,所以最後我才離開,預計10月要跟朋友合資創業,做一些複合式餐飲。」

女生獨自搬40公斤銅片受傷,還被主管嘲笑身材

相較之下,22歲的陳小姐遭遇更慘。她因為之前幫朋友作保,積欠12萬元債務,今年起已被強制扣薪三分之一,這讓原本收入就不高的她,經濟更加吃緊。

為加速還債,陳小姐換了一份電子工廠的正職工作,月收入也從原本加油站的24K變成32K,面試時,主管只說「偶爾」需搬重物,當下覺得無妨,還以為從此可以穩定賺錢,無奈上班後才發現,主管所說的重物竟是40公斤以上的銅片,且幾乎「每天」得徒手搬運四到五趟;一開始,她仍咬牙苦撐,但一個月下來,已造成手臂拉傷,之後主管的一陣冷言冷語更叫她心寒。

「因為我人就是胖嘛,主管可能覺得胖子就應該力氣大,但事實不是啊,那個很重,我又是一個女生,……受傷後,有一次我就聽見主管在跟別人說:『人大箍(胖),哪會按呢無路用,……』當下當然會不舒服啊,但也是忍耐。」最後,她不堪主管言語和工作上的雙重傷害,決定黯然快閃離職,如今找到一份加油站早班正職,月薪27K,「算是很不錯了。」

高階職缺VS.基層工作,轉職過程像兩個世界

今年49歲的王先生則是上個月才遞出辭呈,被問起對「閃離」的看法,他說:「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確實,找我的公司很多,因為我們當到副總級主管的,在業界人脈、名聲上都有一定的累積。……我剛剛離開的這家公司,其實老闆也是多年好朋友了,今年初他找我去幫忙,但隨著時間長了,彼此的意見不合也越來越明顯,為了不要打壞關係,還是當朋友比較好。」

如今,他看似賦閒在家,卻一點也不擔心,「現在至少有兩家是我比較考慮去的,待遇都比之前好,是我以前的客戶。像這種高階主管職位都不會太競爭,找來找去,檯面上就那些人,所以我也想趁這陣子放鬆一下,慢慢考慮,有時候回答快了,還怕人家覺得我們太急咧。」

高階職務的「轉職過程」與基層工作相比,無疑是兩個世界。針對一般上班族,何啟聖則提醒,換工作的理由有千百種,但結果只會有兩種,一是很幸運的找到適合的位置,慶幸自己抉擇是對的,二是後悔了,下一份工作沒更好,但是現實職場也讓人回不去了,「上班族在轉換工作時,必須要拿出更審慎的態度來評估轉職的未知風險,除了薪水、年假以外,更要考慮人際關係的重塑、工作內容的轉換及企業文化的適應等等,這些隱形的轉職成本都必須加以衡量,才不致於誤判情勢,之後發生尷尬的『再』轉職。」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