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讓美製造業再度偉大?克魯曼:拜登達成川普辦不到的事

「使美國再度偉大」(MAGA)是美國前總統川普2016年的核心競選主題,他尤其信誓旦旦要讓製造業工作機會回流、帶動美國製造業復興。入主白宮後,川普試圖兌現競選支票,承諾對眾多外國進口貨課徵關稅,並給企業減稅,以為這麼做就能勸誘他們投資美國而非海外。

然而,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約時報專欄指出,川普政策失敗了:承諾的製造業復興不曾發生。

拜登通過二項立法帶動在美建廠熱潮

對照下,現任總統拜登推動的法案,促成的川普力有未逮的製造業復甦。環境政策組織Climate Power的資料顯示,自從「通膨削減法」(基本上是氣候法)通過以來,已宣布數十座興建乾淨能源工廠的計畫,計劃生產電池、電動車等等。拜登力圖促進國內半導體生產的「晶片與科學法」(CHIPS and Science Act),也吸引業者紛紛宣布建廠計畫。

這些不只是口頭說說而已,許多計畫全面落實需要時間,但建廠支出已經飆升,比川普任內任何時點都大約高出75%,甚至遠高於此數。高盛預測,「通膨削減法」涉及的政府支出會高於原先預期,但同時也將吸引數兆美元的民間投資。

但克魯曼說,有三點值得注意。一,沒有任何政策能讓美國經濟回到1950年代,當時製造業僱用全美30%的勞工。隨著先進國經濟變成以服務業主導,製造業的就業占比下滑是不可逆趨勢。二,不應迷戀製造業,好工作就是好工作,沒有任何特質讓製造業比醫療照護或甚至娛樂業(美國一大出口業)優越。三,當前製造業復興,部分反映「買美國貨」(Buy American)規定的效應,但此規定有兩大問題:推升成本、產生貿易摩擦。

但有理由為拜登政策辯護。「晶片法」之所以能鼓勵國內製造,是因為在美中關係日益緊張之際,在地製造是出自於國家安全考量。「通膨削減法」其實帶有鮮明保護主義色彩,既因那是讓重要氣候法案過關的唯一途徑,也因鼓勵國內製造可協助美國的落後地區及藍領勞工。

拜登如何促成製造業復興?川普敗在哪?

上述措施的利與弊仍有辯論空間。但先就吸引製造廠進駐的成果而論,為什麼拜登重振製造業有成,川普則失敗?

克魯曼分析,川普的關稅似乎未能振興美國製造業,一大因素是「無能」:關稅推升了鋼鐵和其他工業投入品的成本,反而降低美國工業的整體競爭力,或許總的來說也降低了製造業聘僱人數。

至於川普的減稅措施,基本上是「涓滴而下」(trickle-down)經濟學:讓企業稅後獲利提升,期望他們創造更多工作機會。這麼做注定失敗,因為基本假設就錯了:對企業獲利課稅,並非阻止企業投資美國的重要因素,所以減稅也無法提振美國製造,只是徒然讓企業意外獲得大禮罷了。

相形之下,拜登的政策或許可描述成「涓滴而上」(trickle-up)經濟學。不普遍給企業減稅,而是獎勵他們參與過渡到以可再生能源驅動經濟的轉型過程。例如,企業生產或投資乾淨能源可獲稅務減免優惠,消費者購買電動車或節能家電也可抵稅,諸如此類。再結合「買美國貨」規定,這些獎勵措施將助長各式各樣美國製品的需求,從電池到電動馬達,無所不包。

眼看前方有龐大的市場商機,企業於是踴躍擴大投資美國製造,這種盛況睽違已久。

拜登政策並非無懈可擊

此政策當然也有可批評之處。克魯曼認為,拜登或許試圖「一石多鳥」—運用鎖定目標的稅務優惠,既要拯救地球、創造優質藍領工作,還要提升落後地區經濟發展。企圖一口氣做那麼多事,到頭來可能什麼事都做不好。更別提贏回勞工階層民心了,那些選民可能早已中了川普牌MAGA的蠱。

話雖如此,克魯曼認為,拜登確實已做到川普自吹自擂卻從未達成的事:促成一波美國製造業復興。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德州2啦啦隊員上錯車 遭連開5槍 1重傷
知名調解人介入 福斯最後一刻妥協 和解多明尼恩
Meta又裁員 砍向工程技術人員 總部預告5月還有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