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綱爭議 總統候選人必答題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批評108課綱,主張國文科教學時數減少和文言文比例的下降,導致學生程度和態度不佳,並點名賴清德以外的總統參選人對課綱問題表態,她的發言再次點燃台灣課綱去中國化大戰。課綱已經論戰好幾回,表面上是討論文言文比例和推薦課文的選擇,事實上是台灣教育目標的路線之爭。

過去的台灣教育目標是菁英教育,國高中都要經過考試,大學錄取率曾經不到3成。在菁英教育的目標下,理工科要學微積分,文科要念文言文是毫無爭議的,因為教學內容和考題要夠難才能有鑑別度。菁英教育的教育內容會有許多一般人認為「沒有用」的項目,這點東西方和世界各國都一樣。例如西方菁英要學拉丁語,希臘文,或希伯來文,東方菁英要學中國或印度的古文。熟悉柴米油鹽醬醋茶和嫻熟琴棋書畫詩酒花的人,原本就是不同的階級,不同的階級自然有不同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程度。

台灣的教育目標是否還是菁英教育?從教改歷程和新課綱看來,台灣當局廣設高中大學、增設多元課程和入學管道,2023年大學分發錄取率已是96.14%。當台灣已經是12年國教,而且幾乎全部的高中畢業生可以是大學生的時候,全體高中生都要是過去高中生的程度和態度是不可能的。區老師的觀察結論合乎邏輯,樹大有枯枝,人多有白癡,當人人可以是高中生和大學生,以學科程度而言,學生的表現應該是每況愈下。所以爭論文言文比例,其實不只是中華文化價值或統獨之爭,關鍵是教學內容和考試的難度。而基層教師要求教學內容和考試的難度,其實是在要求主事者思考台灣還要不要和日韓及對岸的菁英教育競爭。

英國政府曾撥出400萬鎊實行為期4年的先鋒計畫,要在英格蘭40間公立中學推廣拉丁文教學。此政策也引起爭論:贊成者認為拉丁文是英國乃至於歐洲文化的根源,在歷史文化和語言學習上都有其價值,反對者不能理解為何要學習一種現代已無人使用的語言,相關的爭論和台灣的文言文其實極其相似,所以這類爭論的本質還是要不要追求菁英教育。若不追求菁英教育,其實台灣的高中生也可以不學中英文作文,畢竟Chat GPT的中英文寫作都勝過許多大學生了。菁英教育,職業教育,通才教育都需要時間,以何者為目標,確實是總統參選人應該要決定的。

期待每組總統候選人都能回答這些問題:台灣的教育目標是什麼?教改和新課綱能達成這個目標嗎?(作者為台灣思辯教育協會常任理事、東海大學兼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