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一條龍迷你倉產業鏈風行 香港早已布滿易燃迷宮

淘大工業村第1座的時昌迷你倉發生的四級火警,先後造成2名消防員殉職。
淘大工業村第1座的時昌迷你倉發生的四級火警,先後造成2名消防員殉職。

香港牛頭角的迷你倉起火,引發其所在的工廠大廈淘大工業村第一座陷入一片火海,至今晨(6月24日)11時,燃燒超過72小時仍然未被撲滅。這場大火先後導致高級消防隊長張耀升和消防隊目許志傑二人殉職,至少12名消防員受傷。而旁邊的住宅區得寶花園,兩間護老院中超過290名老人需要疏散轉移。

端傳媒記者在火災現場所見,消防隊伍進行爆破單位深入救火,同時在外圍架起雲梯射水降溫。而21日首先起火的三樓,及22日晚上起火的四樓,仍然冒出大量白煙。當時三樓的外牆及四樓的玻璃窗已經全部拆毁,不時有進入單位內救火的消防員走到樓宇邊緣休息,而從火場出來的消防員,一個個癱坐在行人路上,一場似乎燒不完的烈火,早已令他們筋疲力盡。

這場連燒三日三夜的大火震驚香港。肇事的工廠大廈,迷你倉佔據多層,三樓的迷你倉起火後,火勢進一步蔓延至四樓的迷你倉,消防處估計五樓迷你倉也因地板高溫而起火。

6月23日深夜11時,消防處處長黎文軒見記者時指出,四樓的火場,起火位置同樣是迷你倉所在的一邊;而五樓,其中一半也是迷你倉,可能已經有物品燃燒,「雖然外面看不到有火,但估計部分迷你倉可能因地板高溫,裏面物品也開始燃燒」;至於另外一半面積是教堂,暫時未受火勢影響。

一夜之間,公眾心中都充滿疑問——到底這些迷你倉為何佔據一層又一層?迷你倉的結構如何造成了層層疊加的易燃物,令大火一直往上燒?這場大火,到底是怎樣一步步釀成?

迷你倉:不知道內裏有什麼的龐大劏房

這次陷入火海的淘大工業村第一座是樓高七層的工業大廈,於1961年入伙,曾經是淘大醬油廠所在地,目前已經成為迷你倉的基地。

其中,由香港商人時景恒創辦的時昌迷你倉佔據了一樓至三樓80%的面積,以及四樓至七樓的部分單位。這次最先起火的是時昌迷你倉的三樓單位,這一佔地約2萬4千平方呎的單位內設有約200個迷你貨倉。恒隆地產回應端傳媒查詢時表示,恒隆持有淘大工業村約73%的業權,而時昌迷你倉由2004年開始,向恒隆承租約91000平方呎的樓面作迷你倉。

消防處長黎文軒指,救火的最大挑戰,是三樓起火地點入面約200間迷你倉全部以鐵皮間隔,所以起火時熱力很快擴散至周圍迷你倉,消防必須將迷你倉逐一「爆開」,將裏面的物品移走,才能將火警撲熄。

消防處職工總會主席聶元風亦在《東方日報》6月24日的報導中指出,迷你倉環境複雜,大量鐵皮可積聚熱力,且熱度維持時間很長,火場內溫度隨時高達攝氏1000度,消防員未必能進入火場內直接灌救,需採取防衞性滅火策略,阻止火勢蔓延。火場內溫度極高,所以才會出現白色、紫色甚至藍色火燄,形容現場部分環境有「不是生物可以承受到的溫度」。

註冊結構工程師黎兆麟則對端傳媒表示,「迷你倉就等於劏房,間隔的物料、照明、指示燈都滿足不到走火要求,最重要的是,我們不知道倉庫裏面到底放了什麼!」

找盤、裝修、代收租,迷你產業一條龍

危險四伏的迷你倉的出現,與香港政府「活化工廈」的政策密不可分。

2009年,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活化工廈」政策,「釋放過千幢舊工業大廈的潛力。」其後政府修改法例,令把工廠大單位改裝成細小的存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