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6成7青少年認為臺灣美

金車文教基金會今召開青少年美感生活問卷調查記者會。(由左至右),金車文教基金會曾清芸總幹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黃書修同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余如茜同學、服務學習學會蔡昕璋秘書長。(記者王志誠攝)
金車文教基金會今召開青少年美感生活問卷調查記者會。(由左至右),金車文教基金會曾清芸總幹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黃書修同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余如茜同學、服務學習學會蔡昕璋秘書長。(記者王志誠攝)

金車文教基金會今召開青少年美感生活問卷調查記者會。(由左至右),金車文教基金會曾清芸總幹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黃書修同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余如茜同學、服務學習學會蔡昕璋秘書長。(記者王志誠攝)

根據金車文教基金會廿一日公布調查結果顯示,高達六成七青少年認為臺灣整體環境具有美感(六七‧四%)。廿一世紀是美感新紀元,在全球化趨勢下,仍有高達半數青少年從最親近的家庭培養美感(五○‧一%),其次才是網路媒體(四九‧二%)和學校環境(四七‧二%),可見三者在美感教育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而隨著網路社群興起,新世代對於美的定義,朝向以個人風格為主體,青少年主要透過個人穿著(五○‧八%)來展現自我品味。

在追求美感生活時,近七成青少年認為最應該要重視生活體驗(六八‧一%),接著是培養內在氣質(四六‧一%)和樹立個人風格(三六‧一%)。培養美感是練習在生活中實踐,近五成青少年希望可以藉由改變教室校園環境做起(五一‧九%),青少年也認為若能多強化公眾媒體美感(三四‧三%)和培養美感人才(三一‧五%),都將有助於提升美感生活。

高達六成四青少年自評美感超過八十分以上(六四‧四%),尤其是年紀愈小自評分數愈高。但調查也發現,雖然國小至高中教科書都會介紹臺灣藝術家,卻仍有高達六成六青少年無法列出臺灣文學或藝術家的姓名及專長(六六‧二%)。

金車文教基金會曾清芸總幹事表示,美感是面對生活環境的態度和感知能力,要先讓孩子有感才能培養出所謂的美感,基礎知識固然重要,但只仰賴書本學習很難讓孩子與生活產生連結。為此金車文教基金會長期推動走讀活動,以生活化的方式帶領青少年用五感去體驗文化之美,希望可以培育更多青少年成為對生活有感的美學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系余如茜同學表示,臺灣是個很美的地方,但近年卻發現大家沒辦法很好去保護環境,人情之美也因科技冷漠逐漸消失,覺得這部分有點可惜,希望這部分可以重新被重視和改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領導學系的黃書修同學表示,一直以來都有機會接觸到藝術,因為有主修表演藝術相關課程,平常就會主動養成觀察認識臺灣之美的習慣。他認為,臺灣的城市建築雖然不如國外講求均衡一致,但缺陷不代表不美,正是這樣有點瑕疵的市容,才更凸顯出臺灣城市的溫度和活力。

(此項調查於二○二○年十二月進行問卷施測,針對全臺灣國小、國中、高中職及大學學生進行調查,總共回收網路問卷六千一百零七份、紙本二千七百四十八份,共計有效問卷八千八百五十五份,在信心水準九十七%下,有正負三%以下抽樣誤差,施測後資料以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