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維持現狀」之可望而不可及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圖片來源:Getty image)

臺灣歷次民調都顯示,兩岸「維持現狀」是主流民意,因此無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都把「維持現狀」做為大陸政策的目標,誰都不願被貼上改變現狀的標籤。

綠營有人指責馬政府雖採「不統、不獨、不武」的政策,但因過於「親中」而「犧牲」了臺灣的主權,使現狀朝對中共有利的方向改變;對岸指責蔡英文政府不接受「九二共識」,以「去中國化」實行「漸進式」的臺獨路線,是改變現狀的作法,藍營有人認同這個說法;美國最近因對岸不斷挖臺灣的外交牆角,首次指責中共「片面改變現狀」,民進黨當然認同這樣的說法;而大陸則指控川普運用「臺灣牌」干預「中國內政」,試圖改變臺海現狀。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上述各種說法聼起來似是而非,但主觀上都自認為言之成理。如果現狀是一個動態而非靜態的概念,則兩岸現狀一直處在變化當中,因為兩岸內外形勢改變了,利益攸關各方的政策也改變了,而民意則是其中最重要的變數。

陸委會8月發布最新「中華民國臺灣地區民眾對兩岸關係看法」的民調。關於統獨議題,4.5%民眾認為應「盡快統一」,主張「維持現狀以後統一」的則有12.6%;「盡快宣布獨立」有4.1%,主張「維持現狀以後獨立」的民眾有13.6%。若與馬政府時期比較,「急統」與「緩統」兩項數據,雙雙在蔡政府執政時創下新高。此外,「盡快統一」的支持度,也是這項民調執行23年來,首度超越了「盡快宣布獨立」。

民進黨再度執政後,蔡總統不斷強調政府的大陸政策就是「維持現狀」,但陸委會民調顯示,主張「永遠維持現狀」的比例,已從1058月的31.3%最高點,一路下滑至目前的23.2%

無獨有偶,《聯合報》日前公布的今年「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在類似題目的問卷上,也得出了與陸委會民調大同小異的答案。「民意如流水」,這些民調是否代表一個長期趨勢還須觀察;但一葉知秋,它意味著民眾對當前兩岸關係的認知和期待,已非蔡政府努力所要維持的兩岸現狀。

民眾的認知是什麼?第一,兩岸的力量對比已發生「彼長我消」的改變,其中以經濟實力的差距最為明顯。對於對岸接連抛出的惠臺措施,不能簡單以「統戰」兩個字來概括,它反映的是對岸口袋裡已有足夠的籌碼,來與我方進行一場爭取臺灣民心的賽局;第二,兩岸民間互動頻繁,使臺灣民眾對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社會,有更務實的觀察。雖然大陸潛在的問題很多,但中共確實也致力於「維穩」的工作,如以強化「反腐肅貪」等非常手段,來解決貧富不均的嚴重問題,讓臺灣民眾印象深刻;第三,「中國崛起」是個不爭的事實,許多臺灣民眾從民族自尊的觀點,樂見中華民族能走向偉大復興之路;第四,民眾逐漸認識到臺獨是個「假議題」,雖不期待立即統一,但已不害怕統一,甚至不排斥統一,這是一個重大的改變。

形勢比人強,民調顯示臺灣民眾認為「永遠維持現狀」的可能性已愈來愈低,希望政府因應形勢採取積極行動,讓現狀朝對我有利的方向改變。蔡總統多次承諾要帶領臺灣走向改變。臺灣確實需要改變,改變才有希望;政府大陸政策也需要改變,改變臺灣才有前途。民眾希望改變什麼?古語說「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意思是說,處理政務要考慮民之所欲,要滿足人民的生活需求,要讓民眾有安全感,不能隨便擾民。這就是人民的希望。

民調顯示,蔡總統處理兩岸關係的表現,已受到大部分民眾的質疑。因此,雖然面對中共的對臺「極限施壓」,蔡政府仍須在「可操之在我」的部分採取主動,積極找出突破兩岸僵局的辦法,避免兩岸關係緊張步步升高。例如政府可在「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方面和大陸建立互信,待雙方累積足夠的互信後,再來討論複雜的「國家認同」問題。

採取主動就必須鞏固內部堡壘。第一,「民以食為天」,政府必須努力改善臺灣的經濟環境。臺灣資源有限,必須要「走出去」,走到國際,也走到大陸。所謂「開放則盛,封閉則衰」,這不僅是大國崛起之道,更是小國生存之道。除此之外,政府也必須正視社會公平的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合理的分配不是靠挖東牆補西牆,而是要有整體規劃,並且避免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

第二,臺灣在兩岸長期和平競賽中,一直在民主和法治方面享有優勢,但民主和法治已逐漸淪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最近張天欽的「東廠說」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轉型正義被譏為是操弄選舉的工具。蔡政府必須儘快恢復民眾對臺灣實施民主和法治的信心。

第三,臺灣內部的族群分歧仍然十分嚴重,已造成社會的撕裂和不安。對岸胡錦濤執政時,曾提出建立「和諧社會」的口號,個人認為臺灣也有這個必要。所謂「順民者昌,逆民者亡」,「遲做總比不做好」(Better late than never),如果蔡政府不即時撥亂反正,則不僅動搖本身的執政地位,也會使國家的整體發展受到不利的影響。

民調顯示,雖然臺灣民眾在當前兩岸關係惡化的情況下,仍不斷前往大陸就學、工作和創業;但畢竟願意在當地定居的人數比例還是很少,原因不會只是民調所指有高達65.1%比例的民眾,認為大陸政府對我政府不友善,而是認為臺灣的居住環境還是比大陸好。因此,陸委會對臺胞申請大陸地區居住證的問題不必過於擔心,事前的警示當然是政府職責所在,但不必「進行更加嚴密管理」。陸委會應仿效歷史上大禹治水的辦法,以疏濬取代防堵。

最後,我要向公布這份民調的陸委會致敬。因為有些數字,在執政當局看來會有些刺眼;但逆耳忠言是領導人最需要的訊息,何況這是發自人民的聲音。

【作者 趙春山/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


更多Yahoo論壇文章

天天作戰全年無休的外交官
蔡英文的戰略走向對美「一邊倒」
臺灣外交官需身懷「內外兼修」的絕世武功
丁守中民調穩步上揚 柯文哲炒短線陷危機
「侯友宜矛盾」之始作俑者 —陳水扁
______________

【Yahoo論壇】係Yahoo奇摩提供給網友、專家的意見交流平台,本文章內容僅反映作者個人意見,不代表Yahoo奇摩立場。有話想說?不吐不快!>>> 快投稿Yahoo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