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佛法「正念」如何融入西方心理治療學 兼談覺知的療癒力量(中)

八正道分屬戒、定、慧等三個修學範疇,漢傳佛教稱為「三學」,依次第而修,缺一不可,唯重中之重在於「定」學中的「正念」修習。

如上篇所述,「正念」是有智慧的、如實的覺知/覺察身心狀況,即洞察身心的能量波動無常生滅變化、無有實體及無真實樂性的三個實相(三法印),依靠這樣的如實覺知鎮/覺察而不起觀念分別及貪瞋習性反應的修行功夫,逐漸得以「離苦得樂」—從世間生死苦樂的輪迴中解脫出來,而得究竟安樂自在。

明朝淨土宗大德蕅益大師在其著作《彌陀要解》說,究竟安樂自在(極樂)是眾生本性所具足的「性德」(本性的功德妙用),此靈性心理原理乃通於淨土宗與佛教各宗派。

換個說法,是遠離虛妄分別及貪瞋無明習性,回歸至真至善至純的「本性」,就是回歸「終極安樂」(ultimate bliss),漢傳佛教譯為「極樂」、印度教稱為「永恆安樂」(eternal bliss,梵文satcit ananda),之所以終極和永恆,是因為超越了生死苦樂的相對性和無常性,對生命和快樂無所貪愛執取,對死亡和痛苦無所瞋憎抗拒和恐懼,而能以平等智慧來安忍和接納,以慈悲心來擁抱和包容,這是生命的真實安頓和終極歸宿,稱為「湼槃」,是一條漫長的修行道路。

此生依靠「正念」禪修,大概只能踐行一小段,即便如此,只要肯投注心力和時間精進正念禪修,定有很大受用包括身心安康、神智清明、情緒穩定、想得開、放得下,遇到逆境和挫折能以平等心應對,雖沒有完全捨離貪瞋習性,但已有所淨化,待人處世也多了一份慈悲、寛恕和包容。

明朝淨土宗大德蕅益大師說,究竟安樂自在(極樂)是眾生本性所具足的「性德」(本性的功德妙用),此靈性心理原理乃通於淨土宗與佛教各宗派。示意圖/濟群法師粉專
明朝淨土宗大德蕅益大師說,究竟安樂自在(極樂)是眾生本性所具足的「性德」(本性的功德妙用),此靈性心理原理乃通於淨土宗與佛教各宗派。示意圖/濟群法師粉專

以上闡論的,是佛法的救度論,重點在覺悟和解脫,即回歸至真至善至純的「本性」,或說實現清淨無垢的覺性(佛性),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的貪瞋迷妄、精神苦惱和罪惡的大問題。

從救度論和解脫道的制高點來看,心理情緒症狀及身體疾病的療癒,只是附帶結果而已;身心療癒當然有助於解脫道的修行,但不能當作修行人追求的主要目標,更不能以身心疾病的治療取代解脫道的修行,這是佛法救度論及解脫道與西方心理治療學不同之處,從佛法觀點來看,卡巴金的「正念減壓療法」可作為正念禪修的輔助及基礎功夫,但不可取代正念禪修。

至真至善至純的本性具有無限智慧功用的潛能,若能藉由「正念」的修習使祂呈現為吾人生命的指路明燈,不但貪瞋無明習性及其精神苦惱可以止息,憂鬱、焦慮等心理情緒症狀與生理疾病也能得到舒緩或痊癒,即使不能,亦可安然忍受而不生苦惱。

就此意義,佛法修行係屬靈性上的「療癒(healing)」,有別於西方醫學「治療(curing)」概念,後者是把身心疾病消滅,前者是接納(acceptance)、與疾病共存,從靈性層面解決致苦的根源,即貪瞋無明習性,在「正念」修習中,學習「放下」對疾病的焦慮恐懼和瞋斥,而予以接納,以此基礎去尋求醫療將更有助於康復,即便未能康復,疾病也已不成為困擾生命的問題。

佛法修行屬靈性的「療癒(healing)」,有別於西方醫學「治療(curing)」概念,後者是把疾病消滅,前者是與疾病共存,從靈性層面解決致苦的根源。示意圖/pixabay
佛法修行屬靈性的「療癒(healing)」,有別於西方醫學「治療(curing)」概念,後者是把疾病消滅,前者是與疾病共存,從靈性層面解決致苦的根源。示意圖/pixabay

從這裡可看出,佛教心理治療跟西方心理治療的根本差異,在於佛法注重的是「解脫」而不是「治療」,所謂「佛教心理治療」是西方學界的說法,傳統佛法並沒有這個概念,然佛法並未否定或輕視醫療,佛教修行者或禪者也要健康,不要生病。

不同的,是他們從世間事相上(稱為「事」)重視健康而避免生病,也從超越世間的究竟真理或本性上(稱為「理」)體解健康與疾病平等不二的空理(絕對真理),不作價值觀念上的評判,沒有什麼好或不好,就像禪宗所說的「日日是好日」,如此就不會像一般人那樣,對健康生起貪愛執著而對疾病生起瞋憎恐懼和拒斥。

總之,是從世間的「事」與超越世間的「理」這兩個面向去看待健康、疾病和治療,從「事」的面向看,健康很重要,生病就應該治療,而從「理」的高度看,健康與疾病平等不二,不必分別好或不好、幸或不幸,正如禪宗六祖慧能在《壇經》教導的「不生憎愛,亦無取捨」,此即「慧解脫」。

而西方的治療概念是執「事」廢「理」,著重於身心疾病的治療,要把疾病消滅掉,而沒有在靈性上求解脫、與疾病友好共存並予以接納的見地。

佛教修行者或禪者體解健康與疾病平等不二的空理,不作價值評判,既不生憎愛,亦無取捨,於是日日是好日。示意圖/pixabay
佛教修行者或禪者體解健康與疾病平等不二的空理,不作價值評判,既不生憎愛,亦無取捨,於是日日是好日。示意圖/pixabay

行文至此,可看出「正念」與「本性」的關聯,佛教自釋迦牟尼佛歷經2600年,追求的是從迷妄中覺醒、從煩惱中解脫的精神成就和智慧,稱為「無上正等正覺」即「正覺」,簡稱「覺」,古印度文是budhi(或bodhi),漢地音譯為「菩提」,Buddha就是「覺者」(覺醒了的人),漢地音譯為「佛陀」,簡稱「佛」(註),菩提覺性或本覺就是眾生的「本性」,意即眾生本來具足的覺悟潛能(佛性),因後天惡習性染污,產生迷妄及種種精神苦惱和罪惡。

佛法藉由「正念」的修習,逐步捨離觀念上的虛妄分別(價值評判)及貪瞋無明習性,捨離愈多愈能如實覺知和觀察身心及生命的實相,由此開發菩提覺性(佛性)的潛能,成就覺悟的智慧、慈悲及種種功德妙用(利益眾生的德行及智慧功用)。

由此可知,「正念」所蘊含的「如實覺知」的修行功夫,是開啟「本覺」(清淨本性)的鑰匙,是通往解脫與覺悟之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悟道的因緣,一般認為是夜睹明星而開悟,但據原始佛典阿含經記載,他是在菩提樹下作深度的「正念」禪觀,「如實知如實見已,遂於座上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經典說的「如實知如實見」就是「正念」禪觀的意思,「如實」意味著,捨離觀念上的虛妄分別及貪瞋愛憎的無明習性,按照事物本然的樣貌,如其所是地覺知和觀察「實相」,也就是徹見生命的真實本相,而從迷妄中覺醒、從貪瞋煩惱中得解脫,佛法稱為「正覺」。

「正念」是功夫,「正覺」是佛果,其實是眾生本自具足的「本覺」(佛性)潛能的自我實現。示意圖/pexels
「正念」是功夫,「正覺」是佛果,其實是眾生本自具足的「本覺」(佛性)潛能的自我實現。示意圖/pexels

如前所述,「正念」意味著有智慧地、如實地覺知/覺察身心狀況,包括身體動作姿態、行住坐臥、苦樂感受、念頭和思維、貪瞋愛憎的習性反應以及喜怒哀樂的情緒表現,也就是身心狀況都保持正念覺知、了了分明,不作分別評判、不生貪瞋愛憎的習性反應,如實覺知一切境遇,都只是緣生緣滅的能量變化,無常、無實與無樂,此「三無」的實相即是事物的本來樣相,按照實相如實覺知/覺察,不生起貪愛或瞋憎的習性反應,若能做到這一點,就是「活在正念中」,禪宗稱「活在當下」,西方佛法稱為「純粹覺知」。

時刻保持純粹覺知的精神鍛練,即是正念禪修的精髓,能使清淨覺性愈來愈增長,貪瞋煩惱愈來愈減少,生命增加了安祥喜悅和幸福感,也增長慈悲愛心、同理心、寬恕和待人處世的智慧,遭遇各種逆境能以平等心和平常心去應對接納,這種精神成就,佛法稱為「離苦得樂」和「慧解脫」。(待續)

註:「佛」是漢傳佛教發明的漢字,用來音譯梵文的Buddha,原讀音為but,是河洛/閩南語系的發音,現在閩南台語、日文和韓文仍讀but音,北京話偏離原音而改讀fo音。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