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務實、理性討論台灣核能政策

1986年因蘇聯車諾比核災與環保意識抬頭,全球掀起反核浪潮,台灣地處地震帶加上颱風頻繁,又適逢80年代民主化浪潮,具有反威權意象的「反核」聲浪隨之大漲,造成核四蓋蓋停停。

2011年的福島核災可説是推倒核電的最後一根稻草,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開始推動「非核家園」政策,不過隨著福島核災逐漸被世人淡忘,加上地球暖化、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壓力日增,沒有空污染不會產生碳排放的核電重獲青睞,一些國家的「非核家園」政策也有所鬆動調整。

台灣處於地震帶加上颱風頻繁,又適逢80年代民主化浪潮,具反威權意象的「反核」聲浪大漲,核四因此蓋蓋停停20多年最終沒有商轉。示意圖/民報資料照
台灣處於地震帶加上颱風頻繁,又適逢80年代民主化浪潮,具反威權意象的「反核」聲浪大漲,核四因此蓋蓋停停20多年最終沒有商轉。示意圖/民報資料照

近年來,襲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與俄烏戰爭連動國際燃料價格飛漲,部分反核國家也計畫讓預定除役的核電廠延役,這使得台灣擁核派「撿到槍」似大肆鼓吹核電,好像沒有核電,台灣就會缺電、就無法達成淨零碳排、跟不上時代潮流…。

儘管核電似有敗部復活跡象,然而德國總理蕭茲一句「核能已死」不啻澆了擁核派一大盆冷水,筆者認為,如今已到了理性討論台灣核能政策的時候了。

台灣是一個小島國,不但颱風頻繁而且很多地方處於地震帶,本來就不適合一旦發生事故就不可收拾的傳統核能發電,這也是核四蓋蓋停停20多年最終沒有商轉的主要原因。

台灣地小人稠,一旦發生核電事故,這麼多人能疏散到什麼地方?更遑論遭到核汙染的農牧產品有誰願意買?核事故對於社會安全、民生經濟所造成風險與衝擊,台灣都承受不起。

此外,還有核廢料處理問題, HBO於2019年製作「類似車諾比的核災有可能在美國發生嗎?」節目中指出,華盛頓州漢福德區(Hanford Site) 地下儲存場所儲存的高階核廢料,期限僅只有10年的儲存桶,卻存放了60年,儲存桶已見龜裂並漏出高階放射性核廢料,但其何去何仍是未知數,如果連地域廣大、核能發展成熟的美國都無法真正解決核廢料問題,何況地窄人稠的台灣?

美國地大又有很多沙漠可以存放核廢料,但核廢料處理也引發社會爭議。示意圖/shutterstock
美國地大又有很多沙漠可以存放核廢料,但核廢料處理也引發社會爭議。示意圖/shutterstock

台灣近年來因台商回流、半導體擴廠等因素,國內用電量逐年增加,亟需開發新電源,但再生能源開發進度不如預期,燃氣發電的部分,則因天然氣接收站施工受阻而落後,面對減少碳排與空汙壓力,兼以權衡台灣電力現況,政府在安全無虞前提下,許可核二、核三廠延役抒緩供電壓力,並降低碳排和增加能源安全,可說是務實的做法。

筆者認為,能源政策本就應該與時俱進,隨著客觀環境調整,但興建新的大型核能電廠,除非核融合技術成熟,核廢料處理和安全都不是問題,否則台灣真的大可不必了。

現在很多人在談的小型核反應爐(SMR),於技術成熟時,台灣可採用於軍方和關鍵基礎設施的供電,核能發電是基載電力的很好選擇,但是啟停的時間過長(以日計),不適合和再生能源互補使達到供電穩定,燃氣發電可以快速啟停,則是與再生能源互補達到供電穩定的最佳選擇。

筆者認為,就天然地理條件與發電配比現況來説,非核家園是台灣最好的選擇,惟科技日新月異,核能發電亦然,如果有一天核能發電發展到安全和核廢料處理都不是問題時,也可以做為台灣能源的選項!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