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勞工好經濟才會好

行政院經濟政策委員會名單出爐,除了召集人林信義和院長卓榮泰之外,其餘委員全部出身於科技業、新創產業和金融業,名單中完全沒有製造業、餐飲業等經營者或從業人員,然而「民以食為天」,後者正是養活差不多40%勞動階級的關鍵產業。

筆者認識的一些年輕人,大部分是30歲左右餐飲業經營者,餐飲業是經濟榮枯最明顯的指標,因為首先餐飲業主要經營模式是「客單價X客群消費量」,除了吃到飽的BUFFET之外,從五星大飯店到小吃攤都要依靠客單價來支撐營利。

其次,餐飲業主力消費客群,不是遠在金字塔頂端的富豪階級,而是為數最多、最接地氣的中產階級與藍領勞工階級,他們的薪水主要來自製造業,只有龐大強穩的製造業,才能提供他們穩定合理的待遇,從而創造出良好的經濟循環。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是養活差不多40%勞動階級的關鍵產業。示意圖/新北市食材登錄平台
民以食為天,餐飲業是養活差不多40%勞動階級的關鍵產業。示意圖/新北市食材登錄平台

更重要的,是製造業所衍生的財富轉移與擴大效果,恐怕金融業、新創產業和科技業都辦不到,主因是金融業的獲利最後大都流入富豪階級口袋,而新創與科技產業的員工大多為高學歷族群,雇用人數也相對較少。

有謂「不患寡、患不均」,社會資源與財富過度集中於特定產業(如科技業)以及少數的菁英階層,不但無法帶動經濟循環,反而可能導致貧富不均的M型社會更加惡化。

根據統計,國內藍領階級約佔20%至35%,若加上沒有納入統計到的黑數,可能上看40%,勞動部長何佩珊說,要想辦法提高後20%的勞動所得,這是非常正確的做法。

筆者認為,政府想提高勞動階級所得,首要扶植重工業產業,並以政策引導台灣經濟體制走向如同日、韓那樣的大型商社化,給予勞工合理的勞動待遇,終結低薪現象,勞工消費力若能提高,其他民生、餐飲企業生意也會跟著好轉。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