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台灣母語傳承的教育危機

美超微電腦(Supermicro)執行長梁見後5日在「COMPUTEX 2024」發表主題演說,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以特別來賓登台,黃、梁在台上 「五告水啦」、「你咧給哇出價」、「多謝啦」…使用國、台語交錯著「答喙鼓(鬥嘴)」,這些話很多沒辦法打出字幕,而這也讓社會再關注起台灣母語政策。

台灣為多元語言文化的國家,光是台語就有南部腔、北部腔、內埔腔與海口腔四大腔調,原住民族更有16族42種語言別,《國家語言發展法》明定小學到高中必須學習母語,並成立母語廣播電視台,逾半數的民眾支持母語教育政策。

逾50%的民調支持母語教育政策,然而母語卻面臨滅絕危機,示意圖/教育部語文成果網
逾50%的民調支持母語教育政策,然而母語卻面臨滅絕危機,示意圖/教育部語文成果網

然而最新民調卻顯示,近7成民眾認為台灣各族群母語正在逐漸消失,20到34歲會說母語者僅45%,經常使用母語的比率隨年齡層降低而明顯遞減,高達7成的孩子不會說母語,年輕人已無法完整使用母語!

母語傳承教育面臨迫切危機,這就是戰後國民黨政府獨尊「華語」禁止「方言」偏差政策的後遺症,且問題並未因黨國體制垮台告終,反而隨著當年被剝奪母語能力的孩童長大為人父母,其下一代母語能力同受摧殘。

母語具備歷史傳承、文化創生和生活載體的功能性,母語的使用是深化主體性的作為,復育母語是找回主體性之必要行動,因此,立陶宛、拉脫維亞、烏克蘭、愛爾蘭、韓國、越南等國家在解殖工程,都將本土語言賦予官方語言或第一官方語言的關鍵地位,所以,母語復育是台灣作為一個民主國家的獨特性展現,台灣人不能因失去母語而「臉孔模糊」。

國民黨政府獨尊「華語」禁止「方言」的偏差政策,剝奪了台灣人的母語能力,現今多數的年輕人已無法完整使用母語。示意圖/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官網
國民黨政府獨尊「華語」禁止「方言」的偏差政策,剝奪了台灣人的母語能力,現今多數的年輕人已無法完整使用母語。示意圖/新台灣和平基金會官網

哲學家海德格(M. Heidegger)說:「語言乃存有之安宅」語言,為語言的使用者建構了一個世界,而人,棲居(dwelling)其中,成為寓居於某個世界之中安身立命的局中之人(Being-in-the-world),

語言不只是工具,也是透過存有學(ontology)的關懷,存有本身就是語言性的,我們存在語言中理解世界與自身。

哪些語言作為台灣的公共語言,預示著國家文化的可能風格,現階段母語教育最大困難,是在現行課綱規定母語每學期只有一節課,在這個框架底下,母語和國文、英文、數學等主科的地位差距甚大,母語教學內容難有作為,也造成教學現場和目標落差的情況。

賴清德總統曾多次提及「多元的語言文化是台灣的寶藏」、「母語對族群發展及文化傳承相當重要」,也是雙語政策重要推手;賴清德擔任臺南市長時曾推出「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的10年計畫,2017年接任行政院長後,更進一步推動全國雙語政策,值得思考的,是雙語政策可能導致母語弱化。

賴政府應以新加坡經驗為鑑,勿讓雙語政策成為滅絕台灣母語之幫兇。示意圖/Bilingual 2030 粉專
賴政府應以新加坡經驗為鑑,勿讓雙語政策成為滅絕台灣母語之幫兇。示意圖/Bilingual 2030 粉專

2000年新加坡推行「說好英語」運動,使得華人家庭在家庭使用英文溝通的比例從約4成升高到7成以上,但華語也在短時間內成為弱勢語言,台灣應以新加坡經驗為鑑,釐清雙語教育的目標,勿讓雙語政策成為滅絕台灣母語之幫兇。

最後,期待賴總統讓母語回歸台灣人民的日常使用語言,這是國家語言發展的精神,去除母語的殖民化和污名化,讓世界從台灣母語看見台灣的多元文化。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