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台語「仿音」與「連音」 再探討

有些台語字彙跟華語同字同義又同音,如天/春/公/精/華/回/評,這些字與語源研究者批評的「同音」字不同,後者是指未認真探尋台語的語源和本字,而使用發音相同的漢字充當本字,只仿音而不表義,成為死語言,例如台語「這陣仔」(jit-zam-a)寫為「這站仔」。

再者,這些文字也不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仿音」字,後者是指古代河洛/閩南語及現代台語不按照自己的發音規則去讀漢字,而是仿效華語的發音,例如現代台語「落跑」,台語發音為lok-phau,但這樣說沒有人聽懂,於是仿效華語讀為lao-pao,古代如「謳樂」(稱讚/讚美之意)仿華語音為o-lo(音同通俗同音字「呵咾」),「嚴」(關緊/栓緊之意)仿音為an(「安」音第五聲),這類古代仿音字尚未被學界發掘和認同,故成為台語語源研究的對象。

現代台語「落跑」發音lok-phau,但這樣說聽不懂,於是仿華語讀為lao-pao。示意圖/公視台語台
現代台語「落跑」發音lok-phau,但這樣說聽不懂,於是仿華語讀為lao-pao。示意圖/公視台語台

鄉下人把抽打家畜的細木條叫做「chue仔」,都市人把高爾夫球棒叫做「球chue」,台語詞典把chue寫作「棰」,是正確的,可惜學界未解釋這是一個仿音字,即仿華語「棰」的發音,台、華語同字同義又同音,意為棒/棍/木條,但民眾連chue的漢字怎樣寫都不知道,所以這個字也是語源研究的對象。

《莊子》名句:「一尺之棰(古文版作「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隱喻有限性中隱藏著無限性,這句話富含哲學和數學的智慧,古今學人經常引用,喜用古典詞彙做為自家語言的河洛/閩南先賢,也採用此字作為日常用詞,連發音也模仿,由此可見台語語源可遠溯至2000多年前的老莊時代。

棰,意為棒/棍/木條,台、華語同字同義又同音,《莊子‧天下》名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由此見台語語源可遠溯至2000多年前的老莊時代。示意圖/擷自漢典
棰,意為棒/棍/木條,台、華語同字同義又同音,《莊子‧天下》名句:「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由此見台語語源可遠溯至2000多年前的老莊時代。示意圖/擷自漢典

筆者在探討「連音」一文裡曾提到,台語jia(意為「這裡」,音同台語「遮」)是仿效華語「這兒」的發音及連音,同樣的,台語jia(意為「這麼」,音同台語「跡」)也是仿效華語「這麼」的發音及連音(「麼」的子音m在連音中被消音)。

例句:「這麼好e頭路無地揣(jia ho e tau-lo bo-te chhue,這麼好的工作沒地方找)」若增加助詞「呢」就成為「這麼呢」,則「呢」的子音n影響前面的「這」,使其也變成鼻音,唸為雙鼻音Nja-ni, 意思相同,只是加強了語氣,例句:「哪有這麼呢好e事誌?(na-u Njia-ni ho e tai-ji,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相對的,「那」在台語作「彼」(古音hi,與日韓文「彼」漢讀音相似),不算是仿音字,但連音原理相同,「彼兒(那裡)」連音為hia(音同台語「靴」),「彼麼(那麼)」連音為hia(音同台語「寫」子音改為h),例句:「彼麼濟人佇彼兒看鬧熱(Hia-tsue lang ti hia Nkhua lau-lian,那麼多人在那兒看熱鬧)」再加助詞「呢」則變成雙鼻音Nhia-ni,例句:「汝莫愛彼麼呢歹(li mai Nhia-ni phai,你不要那麼地兇)」注意「莫愛」又是一個連音詞,合音為mai。

「什麼」的「什」字以前讀做「ㄕㄜˊ」,現在讀「ㄕㄣˊ」,若是依據連音原理這兩個讀音沒錯。示意圖/翻拍爆廢公社粉專
「什麼」的「什」字以前讀做「ㄕㄜˊ」,現在讀「ㄕㄣˊ」,若是依據連音原理這兩個讀音沒錯。示意圖/翻拍爆廢公社粉專

幾年前報載,一位父親輔導國小女兒做功課時,意外發現「什麼」的「什」字讀作「ㄕㄣˊ」,他認為是「ㄕㄜˊ」才對,結果被女兒笑沒讀書,原來以前的確讀做「「ㄕㄜˊ」,現在已改成「ㄕㄣˊ」,其實依據連音原理,這兩個注音都對,都是由「什」的本音ㄕ連接到「麼」時,受「麼」影響而產生連音效應,「什麼」也可合音為「啥」,「麼」的子音被消音,這也是連音效應。

台語仿效華語「什麼」,仿音加上連音,形成「啥麼」及「啥」二詞,前者讀為雙鼻音Nsia-mi,台語詞典寫為「啥物」,筆者認為是濫用同音字「物」(mi),徒然造成語用邏輯混亂,因為Nsia-mi 跟華語的「什麼」一樣,後面要接詢問對象詞,如Nsia-mi lang(什麼人)、Nsia-mi mi-Nkia(什麼東西)。

但若按照台語詞典,就會寫成「啥物人」、「啥物物件」,不是很可笑嗎?所以台語的Nsia-mi是華語「什麼」的仿音而稍變音,「啥物」應改正為「啥麼」或直接使用華語「什麼」;尤有進者,台語採用華語的「啥」,是仿音加連音,「啥人」可分開唸為Nsia-lang,也可再連音(合音)為siang,漳州部分地區再變音為jia,台語漢字可寫為「啥人」或「誰」。

學界未釐清語源和本字,就用同音字「遮」表達「這兒」及「這麼」,不但兩個「遮」發音不同,意思也混淆了。圖:台語「遮」/tsia/tsiah/jia有3種發音/台視台語台粉專
學界未釐清語源和本字,就用同音字「遮」表達「這兒」及「這麼」,不但兩個「遮」發音不同,意思也混淆了。圖:台語「遮」/tsia/tsiah/jia有3種發音/台視台語台粉專

以上是從仿音及連音原理追蹤某些台語詞彙的正確語源和本字,先釐清語源和本字,且掌握仿音及連音原理,才能進一步思考設計更簡便的漢字或羅馬拼音來代替連音詞,學界沒有做這功夫,就用同音字「遮」表達「這兒」及「這麼」,例如「遮是我e厝(這裡是我的家)」、「遮好e物件(這麼好的東西)」不但兩個「遮」發音不同,意思也混淆了,這樣的台語研究有待攺進。

最後談一個特殊的仿音字,台語「一擺」讀jit-bai,意為「一次」,跟漢語無關,據中國語言學界考察,bai是南方侗台語系的語言,現在廣西的壯族也還這樣說,這跟廣東話把「這」說為ni(香港人使用同音字「呢」)一樣,都是仿效南方非漢族的語言,可見台語即使在漢語系找不到語源,也不是隨便編造的,應有其非漢語系的語源,學界宜認真探究和發掘,而不是拿一些不相干的同音字充數。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