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台語「姑不將」及「姑情」的商榷與辨正

台語書寫系統使用大量同音字,這是值得檢討的課題。既然使用漢字,就應彰顯漢字的表意功能,若只有仿音而不表意,就變成死文字,這樣的書寫系統沒有正當性,也會造成錯誤印象,以為台語是隨意拼湊的方言。

本文探討兩個使用同音字的詞彙:「姑不(而)將」及「姑情」。之所以使用同音字(姑、將),是因為不知其本字為何,而不知本字又跟不了解閩南語的特性有關。

閩南語不但有八聲,所用漢字的變音現象又是華語、粵語等所無,若干地名、姓氏及詞彙,為了凸顯地方特色、謀求族群認同或閩南語音韻的和諧,刻意使用特異的變音,例如「方」、「陳」二姓不採大眾普遍接受的文讀和白讀,而變音為png及 tan,地名「同安」變音為tang-wa(鼻音),南館戲劇「亂彈」不採正規的文讀和白讀,而濫變為lan-than(音同華語「覽壇」),「勉難」(勤奮之義)變音為mi-noa…等等。

在語言學上,基於族群認同或身份認同的需要而使用特異的發音、腔調或詞彙(如術語、俚語),是很普遍的現象,閩南語系也不例外,如上述;台語研究者若不明白這些原理,認證台語語源的視野便會受到侷限,例如「這陣仔」的「陣」明明可白讀為tsam,「抵」作為華台同字同義,明明可白讀為tu,又有明確的轉音規則可循,卻不被推行母語的執事者所接納,而使用「站」、「拄」等同音字。

「不得已」及「止むを得ず」本是文縐縐的古文,竟在漢語和日語社會變成大眾口頭語,閩南語還配合音韻需要,把「必」換成同義字「固」,「已/止」換成「終」,成為「固不得(而)終」,讀為ko-put-li-tsiong或ko-put-tsiong。示意圖/擷自萌典
「不得已」及「止むを得ず」本是文縐縐的古文,竟在漢語和日語社會變成大眾口頭語,閩南語還配合音韻需要,把「必」換成同義字「固」,「已/止」換成「終」,成為「固不得(而)終」,讀為ko-put-li-tsiong或ko-put-tsiong。示意圖/擷自萌典

「姑不(而)將」只是借音,不能表意,其本字是「固不得終」,意為「必不得已」,典出《論語》,子貢問孔子:老師您說為政有三要事「必不得已而去,斯三者何先?」,《漢書》註曰:「已,止也,言不得止而從之,非本心也。」《漢書》解釋「不得已」的意思,是事情不能「止」於我所願而必須屈從,日本古代的漢學家據此創造「止むを得ず」一詞(yamu-o-ezu,不得止),等於漢語的「不得已」。

「不得已」及「止むを得ず」本來是文縐縐的古文,竟分別在漢語和日語社會變成普羅大眾的口頭語;閩南語社會除了使用「不得已」,還配合音韻的需要,創造另一個庶民版的口頭語,把「必」(必定)換成同義字「固」(固定),把「已/止」換成同義字「終」,成為「固不得終」,稍變音讀為ko-put-li-tsiong或ko-put-tsiong,這是漢語、日語及閩南語(還有客語)社會基於同樣的語用邏輯,根據古籍《論語》而創造出共義詞彙的典型案例。

「姑」及「情」都是名詞,卻用來表達動詞ko,使得「姑情」字面是名詞,卻不能理解為名詞,也不像一個詞句。示意圖/擷自公視台語台/「逐工一句」YT視頻
「姑」及「情」都是名詞,卻用來表達動詞ko,使得「姑情」字面是名詞,卻不能理解為名詞,也不像一個詞句。示意圖/擷自公視台語台/「逐工一句」YT視頻

接下來談「姑情」(白讀ko-tsia鼻音),意思是求情、懇求,「姑」只是同音字,沒有意義,又是名詞,不作動詞,但這裡ko的本字必然是動詞(按各種語言的語用邏輯共同點之一,是詞句必須有動詞才能成義),最初把閩南台語ko-tsia寫成「姑情」的人,既不知ko的本字為何,又不考慮詞句的基本結構,「姑」及「情」都是名詞,卻被用來表達動詞ko,致使「姑情」變成奇怪的文字組合,字面是名詞,卻不能理解為名詞,也不像一個詞句,可說是閩南台語使用同音字的不良示範。

研究台語者必須為ko找到作為動詞的本字,筆者認為最合理的動詞是「求」,ko-tsia就是「求情」的變音;「求情」在閩南台語文讀kiu-tsing,可以通達,但誠如本文前面所述,閩南語社會基於族群認同、地方特色或音韻和諧的需要,常用奇異的變音;正如「必不得已」的古文被作成「固不得終」的庶民版本,「求情」也有一個庶民版本,即變音為ko-tsia(鼻音)。

「糾纏」本是華台同字同義,台語詞典卻寫成「膏膏纏」(或勾勾纏)。示意圖/華視娛樂show粉專
「糾纏」本是華台同字同義,台語詞典卻寫成「膏膏纏」(或勾勾纏)。示意圖/華視娛樂show粉專

進一步探究,「求」由kiu變音為ko也有準規則可循—華語「糾纏」在閩南語文讀kiu-cham,僅用於誦讀古書,「糾」白讀ko則變成庶民語言,用於「糾糾纏」(ko-ko-ti鼻音)或「糾糾纏纏」(ko-ko-ti-ti鼻音)。

「糾纏」本是華台同字同義,台語詞典卻寫成「膏膏纏」(或勾勾纏),有名正言順的現成本字不用,偏要使用粗糙而不合理的同音字,又是一個不良示範。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