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台語「骨力」應修正為「勤力」 兼談變音與仿音在語源研究的應用

筆者一向反對台語使用同音字詞,因為大量使用同音字詞,會誤導大眾以為台語只能說不能寫,是落伍的方言,殊不知閩南台語發源於古代的雅言,擁有大量典雅的漢語詞彙,因時空變遷產生變音,又因缺少書寫系統致使語源記錄不明,連福建編寫的詞典都使用很多同音字,台灣學界照單全收,未曾考慮其對推行母語及建立台語文書寫系統的不良影響。

標音系統完備的英語也有不少變音,如澳洲英語把母音ei改讀ai,美式英語把hot及pass的母音分別讀成a及 æ。示意圖/pixabay
標音系統完備的英語也有不少變音,如澳洲英語把母音ei改讀ai,美式英語把hot及pass的母音分別讀成a及 æ。示意圖/pixabay

台語學界未能發掘和採用正當語源,原因之一是忽略了變音和仿音的原理。先說變音,即便具有完備標音系統的英語仍有不少變音,如澳洲英語把母音ei改讀ai,以致「today」在澳洲英語說成to die(去死),而在北美洲,英語的子音和母音也有變異,例如hot及pass的母音在美式英語分別讀成a及 æ。

河洛/閩南語因為不具備書寫及標音系統,變音問題更形嚴重,理應成為語源研究的重要課題,可惜未被重視,例如台語kut-lat(勤勞之意)是由古漢語「勤力」變音而來,福建和台灣學界未能察覺變音一直使用同音字詞「骨力」。

「勤力」是從漢朝至今都在使用的漢語詞彙,《史記》及《漢書》都有用到,閩南語研究者發現,明末小說家馮夢龍《醒世恆言》等三本著名小說(即《三言》」)都有「勤力」一詞,足見其在民間社會的流行。

台語kut-lat(勤勞)由古漢語「勤力」變音而來,學界未能察覺變音,一直使用同音字詞「骨力」。圖:2015地方選舉跨黨派聯盟候選人以「骨力的歐吉桑」凸顯宋楚瑜勤政愛民的形象,以俾再戰2016大選/民報資料照
台語kut-lat(勤勞)由古漢語「勤力」變音而來,學界未能察覺變音,一直使用同音字詞「骨力」。圖:2015地方選舉跨黨派聯盟候選人以「骨力的歐吉桑」凸顯宋楚瑜勤政愛民的形象,以俾再戰2016大選/民報資料照

而在廣東話中,「勤力」更是日常使用的重要且古雅的詞彙,跟台語的kut-lat是同字同義,廣東話讀規則轉音kan-lik,台語kut-lat則是變音,台語「骨力」應修正為「勤力」。

上述研究者提到,閩南話「勤力」的「勤」由正讀khun轉為kut(音同「骨」),是根據閩南話的八音規則,但筆者看不出有這樣的轉音規則,應該說是不規則的變音。

在閩南台語裡,這類不規則變音甚至「濫變」(corruption),多不勝數,例如「偌久(意:多久)」從原本loa-ku變音為goa-ku(音同「外久」),「連鞭」(意:很快就)從原本liam-pi(鼻音)變為liam-mi,再變為liam-ni,這類缺少標音指引而僅由口頭傳播所衍生的變音/濫變現象,在台語是常態,應做為判斷語源的重要依據。

「大家」台語另讀ta-ke,意為「婆婆」,是閩南話的特別用詞,「大」讀作「ta」就是仿照華語的ta音變聲為第一聲的仿音。示意圖/台視台語台粉專
「大家」台語另讀ta-ke,意為「婆婆」,是閩南話的特別用詞,「大」讀作「ta」就是仿照華語的ta音變聲為第一聲的仿音。示意圖/台視台語台粉專

接下來,藉由「大家」一詞再談仿音與變音,「大家」在閩南台語有二義:

一、跟華語「大家」同字同義,即大夥兒,福建的閩南話、廣東話、客家話、潮汕話、詔安話等漢語系的語言都使用「大家」,但在台灣,官方台語辭典竟因「大家」的「大」稍有變音而抛棄之,改用「逐家」,而不顧「逐家」是挨家挨戶/每一家庭的意思。

該官方辭典雖有「大家」一詞條,但指的是下述第二項的意思,而不採納華語及漢語系各地語言普遍接受的「大夥兒」的詞義,實在匪夷所思,因為不接納變音而不惜扭曲詞義,更令人遺憾。

按閩南話的「大家」讀為tai-ke,跟「逐」(tak)無關,只因快速發音而產生前後二字合音的現象,聽起來像tak-ke, 其實是前字tai的尾音連接後字的k所形成的合音。

各種語言都有這種合音現象,台語也有不少,上述「連鞭」合音為liam-mi(前一字的尾音m合併到後一字)即是一例;又如華語稱母親為「娘兒」,合音為nia,閩南話仿效此華語合音,稱呼母親為ah-nia;研究台語應有這個語言學常識,把「大家」寫成「逐家」,破壞了漢語詞義的完整性

二、「大家」台語另讀ta-ke,意為「婆婆」,漢語詞典註明這是閩南話的特別用詞,我們沒有理由不接受;「大」讀ta,不是河洛閩南語系的讀法,而是筆者一再談到的仿音,即仿照華語的ta音而變聲為第一聲。

問題是,研究台語的官方學者不採納這樣的仿音和變音,那就無法說服大眾,為何「婆婆」可寫為「大家」而讀為ta-ke?在這裡,台語研究遇到了瓶頸,有待反省檢討和突破。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