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台語khang-khue是「幹活」的變音 從「變音」與「仿音」再探台語語源

筆者上次談到,閩南語/台語的「一擺」(讀tsit-pai意為「一次」)是仿效中國南方侗台(侗泰)語系的用詞,現今仍有壯語、布衣語等少數民族使用pai表達次數,在台語,使用「擺」的仿音詞還有「乙擺乙擺」,這是仿效日語的「一杯」,漢讀ippai,是充滿的意思。

另一個日語仿音詞「一回」,漢讀ikkai,台語寫為同音的「一改」,此詞語被誤解為閩南台語本有的次數詞,筆者在南洋的友人說,南洋閩南話沒有「一改」的用詞,廈門大學研究方言與漢語韻學的周長楫教授說,閩南本土不存在這個說法,這是台灣特有的用詞,但他似乎不知是仿自日語的「一回」;台語有很多仿效日語的用詞,但多為本土社會所知,故不成為筆者語源研究的對象。

台語有很多仿效日語的用詞,如日語仿音詞「一回」,漢讀ikkai,台語寫為「一改」,與閩南語/台語的「一擺」(讀tsit-pai)同義,都是「一次」的意思,示意圖/iTaigi愛台語官網
台語有很多仿效日語的用詞,如日語仿音詞「一回」,漢讀ikkai,台語寫為「一改」,與閩南語/台語的「一擺」(讀tsit-pai)同義,都是「一次」的意思,示意圖/iTaigi愛台語官網

台語「到底」一詞讀為tau-ti或tau-te,此二語音除後者的「底」(te)是依閩南語規則發音外,tau及ti都是對華語的仿音;台語「河洛」讀為ho-lo,也是對華語的仿音而稍變音,跟「謳樂」(稱讚/讚美)讀為o-lo是同類的仿音模式,台語的「洛」及「樂」正讀為lok,lo是仿華語的luo及le而稍變音。

華語「工作」在閩南語系說為khang-ker/khang-khih及khang-khue,前二者是泉腔,後者是漳腔,福建的詞典寫為「康課」及「工課」,台灣寫為「空課」及「工課」,都是權便的同音字(稍變音),「課」字在漢語中並無「工作」之義,只能說是使用發音相似的漢字充數,那麼khang-khue 的語源和本字為何?

百度百科關於「工作」閩南話讀音出現「做工荷」一詞,讀為zo-khang-khoi,為筆者的語源研究提供重要線索,「工荷」意味工作負荷,比「工課」更合理;如果「工荷」可讀為連音和變音的khang-khoi,那麼「工活」豈不是更佳的選擇。

華語「工作」,台灣寫為「空課」及「工課」,都是權便的同音字,「課」字在漢語中並無「工作」之義,只是使用發音相似的漢字充數。示意圖/擷自@OhTaigiTW/YT頻道
華語「工作」,台灣寫為「空課」及「工課」,都是權便的同音字,「課」字在漢語中並無「工作」之義,只是使用發音相似的漢字充數。示意圖/擷自@OhTaigiTW/YT頻道

從古至今、從北到南的漢語裡,「活」字都是常用詞,意為「維持生計的工作」,「幹活」不僅是北方話,廣東話也用,唸為gon-wud,據百度百科所載,廣東汕尾市一帶的閩南話也用「幹活」一詞,唸為kan-wa(wa讀短音)。

據此,我們合理認定「工作」,在閩南語/台語的本字就是「工活」或「幹活」,因連音及變音而讀為khang-khue;「幹活」是漢語社會所共用,連汕尾市的閩南話都使用,很可能是khang-khue的真正語源和本字,但就台灣社會而言,「工活」的接受度或許較高,若台語學界能了解並接納變音、仿音和連音原理,台語教本就可納入「工活」或「幹活」,加註「khang-khue的本字」。

筆者之前曾建議把台語「骨力」(kut-lan,意為勤勞)還原為本字「勤力」(正讀khun-lik,僅用於誦讀古籍,日常用語仍唸變音kut-lan=骨力),有讀者來信說,「骨力」的發音正確,社會上都已接受了,何必再改?

漢語裡,「活」是常用詞,意為「維持生計的工作」,「幹活」不僅是北方話,廣東話也用,唸為gon-wud。示意圖/PAKUTASO
漢語裡,「活」是常用詞,意為「維持生計的工作」,「幹活」不僅是北方話,廣東話也用,唸為gon-wud。示意圖/PAKUTASO

筆者除重申台語界使用太多仿音不表義的同音字,造成台語是無書寫文字的落伍方言的刻板印象外,另一個觀點,是福建的語文工作者把閩南話視為中國方言之一,沒有必要深入探究語源,只要使用發音相同的漢字作為音標即可。

但在台灣,多語文化是國家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閩南台語、客家台語及原民台語不是方言,而是國家語言,台語學界不宜承襲福建大量使用同音字的古老作法,應建立一套正當合理且方便使用的台語文書寫系統,以提升民眾對母語的信心和重視。

尤其是,現今社會大眾及年輕一代已普遍接受和認同華語文化,閩客台語跟日韓越語一樣,都植根於漢語文化,因此台語研究有必要從漢語文化發掘其正確或合理的語源,儘量使用來自源頭活水的詞彙,摒棄同音字的死語言,方能與現代華語文化接軌,而有利於母語的教育和推廣。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