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如果我是英語老師

政府宣佈2030年起將英語納入國家官方語言;所謂官方語言,即經由國家、政府或其他具有管轄權的組織所認定、具備法定地位的語言及文字,是其公民與其政府機關間文書往來、洽公、通訊時使用的語言、文字。

換言之,203年開始國人前往各部會、縣市政府、鄉鎮市公所、法院、銀行、郵局等機關洽公時,可以要求承辦人員提供英語文服務,且對方不得拒絕;目前距離2030年僅有7年,屆時就要公務機關提供英語文服務,不要說花東等偏鄉,連首都台北都很難辦到,因為,以現行捨本逐末的英語教學方式,焉能達成。

大家不妨走一遍國中、高中校園,請同學們用英文回答教務處怎麼走?學校生活感受如何?筆者可以預見被問的同學不是跑開,就是找英語小老師解圍,為什麼?因為現行英文教學目的是為考好試、爭取高分數,以致於學生學了好幾年的英語還是開不了口。

現行英文教學目的都是為了考好試、爭取更高的分數,以致於學生學了好幾年的英語還是開不了口。示意圖/shutterstock
現行英文教學目的都是為了考好試、爭取更高的分數,以致於學生學了好幾年的英語還是開不了口。示意圖/shutterstock

台大等七所大學已獲選「英語重點培育學校」,總經費4億2470萬元,但筆者認為,外語基礎應建造於國高中(12歲-18歲)可塑性最強的階段,大學生上完課就走了,很難營造校園英語的學習環境,因此,如果我是英語老師,除了鼓勵學生參加英文檢測,還會提供學生練習、「炫英語」的機會,否則「學到用時方恨少」到了必須說英語時,往往開不了口或不敢開口。

筆者從小生長的宜蘭冬山鄉下,家裡沒有電視,全村大人們受過小學教育者屈指可數,記得當年小學開學第一天、第一次聽到老師說「國語」,當時同學們都是鴨子聽雷,但透過老師口說,加上參雜台語引導、肢體語言揣摩等,到了學期結束時,全班大多數同學都已能知道老師在說什麼,也能回答簡單的問話,為什麼國語(教學)能,而英語(教學)卻不能?

也有很多人在美國住了十多年,英語還是開不了口,原因很簡單,他們住在加州華人區,在家看的是台灣電視節目,家庭聚會時說的是華語、台語,外出買東西信用卡一刷即可,也不用講英語,餐館多的是臺菜、中國菜,英語是用不著的,加上年輕晚輩不住一起,沒有練習英語的機會,他們學生時代在台灣就沒學好英語,年紀大了,再想學也時不我予了。

筆者認為,外語基礎應該建造於國高中(12歲-18歲)可塑性最強的階段。示意圖/2030雙語政策 Bilingual 2030粉專
筆者認為,外語基礎應該建造於國高中(12歲-18歲)可塑性最強的階段。示意圖/2030雙語政策 Bilingual 2030粉專

筆者從事西非貿易數十年,過去幾年在大學演講與西非經貿、人文、歷史、文化等議題,都是以全英語分享;如果我是英語老師,我會把口說英語納入學期成績內,如果我是英語老師,我願將辦公桌椅搬到教室,融入學生生活之中,利用時間以各種議題,全英語為溝通工具,與學生互動,並隨時紀錄學生的學習能力,作為部份(譬如三成)英語文的學期成績。

如果我是英文老師,我會傾全力創造英語的學習環境,一學期下來,每個同學都敢開口說英語,至少簡單的生活英語要會表達。

英語文究竟不是我們的母語(mother tongue),尤其倒裝式的英文,完全不同於象形文字的華語,學習外語須要環境,所以,如果我是英語老師,最重要的,就是鋪陳學生口說英語的學習環境。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