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對目前能源選擇的誤解跟澄清

因為照顧肺癌病人,我開始接觸空污的議題,才發現有人常利用「空污」來偷渡核電,若真是為了台灣這塊土地,我們怎麼可以對核電可能造成的長久影響視而不見?

台灣能源政策經常引發不同意見,尤其是在核能與再生能源的取捨上,許多人對於能源結構和發電成本有誤解,以致影響公共政策討論的方向,以下是一般常見的誤解:

誤解一: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占比最低

澄清:根據最新數據,再生能源的發電比例已經超過核能,目前電力結構中,燃煤發電約佔44.3%、燃氣佔39.5%、再生能源佔8.3%,而核能發電僅約6.3%,因此,再生能源佔比最低的觀點並不正確。

近幾年來,再生能源已有長足進步,尤其太陽能和風能的成長明顯,這也反映出台灣推動能源多元化及減少對傳統能源依賴的成果,而隨著技術進步與政策支持,再生能源未來的發電比例將持續提升(註1)

近幾年來,太陽能和風能成長明顯,反映出台灣推動能源多元化及減少對傳統能源依賴的成果。示意圖:風力發電風機/經濟部官網
近幾年來,太陽能和風能成長明顯,反映出台灣推動能源多元化及減少對傳統能源依賴的成果。示意圖:風力發電風機/經濟部官網

誤解二:只要轉用核能就不會缺電

澄清:核能並非短期內解決台灣缺電問題的最佳選擇,要讓核能發電量超越燃氣發電,必須再蓋10座新的核電廠,每座核電廠的建設周期長達10年以上,這表示核能無法快速解決當前電力需求問題(註2)。

同時,新建核電廠面臨複雜的法律與環保審查過程,核廢料處理問題尚無解決方案,核災風險也不容忽視,地震頻繁的台灣發展核能面臨多重挑戰與風險(註3);再生能源的建設相對快且彈性大,可迅速彌補缺電問題,若是搭配儲能技術,更能有效解決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問題。

誤解三:核能的成本比再生能源低,轉向使用核能將有更多便宜乾淨的電力

澄清:現實情況是,再生能源的成本已經比核能低;探討成本時,須區分建設成本與總體擴展成本。

單個發電站的建設成本:核能每GW建設成本約60至100億美元,高於太陽能和風能每GW約10-30億美元的建設成本(註4),核能還需考慮核廢料處理和電廠退役費用,核廢料需要穩定儲存數萬年,而再生能源沒有這樣的長期處理難題(註5)。

不過,核電廠建成後運營成本較低且可提供穩定的基載電力,再生能源儘管單位建設成本較低,但以台灣現況,若要綠電超過燃氣發電,必須大規模擴建再生能源設施,這涉及大量的土地使用、儲能系統投資和電網升級,總體投資成本將高於核能。

核能成本包括核廢料處理與電廠退役費用,而再生能源沒有這樣的長期處理難題。示意圖:核廢料處理成本相當龐大/shutterstock
核能成本包括核廢料處理與電廠退役費用,而再生能源沒有這樣的長期處理難題。示意圖:核廢料處理成本相當龐大/shutterstock

誤解四:核電廠對土地的影響比再生能源低

澄清:核電廠雖然占用的土地較少,但其潛在的長期風險遠超過再生能源,一旦發生核災將導致大片土地無法再被利用,這是核能發電的一大風險,福島和車諾比事故證明了核能對環境的潛在威脅,不僅造成土地永久性破壞,對當地居民的生活和經濟也帶來長期影響(註6)。

相比之下,再生能源雖然土地使用較多,但其對環境衝擊相對較小,而且隨著離岸風電技術的發展,海上風電場能減少對陸地的影響,降低土地使用壓力,更重要的,是再生能源系統可持續運行,不會像核能一般面臨核廢料儲存的難題(註7)。

核能與再生能源各有其優勢與挑戰,好的能源政策應以多元化的能源結構確保能源供應穩定,並減少環境的負面影響。示意圖/shutterstock
核能與再生能源各有其優勢與挑戰,好的能源政策應以多元化的能源結構確保能源供應穩定,並減少環境的負面影響。示意圖/shutterstock

結論

核能與再生能源各有其優勢與挑戰,台灣的能源政策應在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審慎考量核能的可行性和風險,在短期電力需求與長期永續發展之間取得平衡,通過多元化的能源結構確保能源供應穩定並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筆者認為,在做出能源政策的決策時,成本只是其中一個因素,必須同時考慮環境影響、技術進步、國際趨勢以及台灣的地理特性;核能與再生能源的選擇將影響台灣未來數十年的能源穩定性和環境可持續性,因此需要全社會共同討論,並以科學和務實的態度來尋求最佳解決方案。

附註:

1.台灣電力公司 2023年度能源報告;2.世界核能協會2022年報告:3.美國地質調查局《台灣地震風險報告2022》; 4.國際可再生能源機構(IRENA)2023年報告;5.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2022年報告:6.聯合國科學委員會 2021年報告7.國際能源署(IEA)2023年報告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