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從語用邏輯探索台語的語源

語用邏輯是筆者研究台語語源的語言學原理之一,即各種語言在詞彙的使用都有其特殊思考方式,如英文的How are you doing?在華語社會可能覺得奇怪,怎麼會問人家「做」得如何?殊不知,按英文思考方式,動詞do從「做」的基本意思引申很多相關意思,包括健康、工作、學業表現、生活起居等都可用do表示,英語社會了解這個語用邏輯,使用do作為問候語是很自然的事。

研究台語的語源,若能了解其語用邏輯,更有助於判斷詞彙的正確本字,如華語的「丟臉」或「丟人現眼」,台語說為「sia-si-jing」漢字有好幾種寫法,其中sia被寫成褻、泄、謝、缷等字,徒增學習台語困難,筆者從語用邏輯及跨語言比較研究,探索sia-si-jing的正確語源。

華語的「丟人現眼」,閩南台語寫做「缷世(缷)眾」,「世」台語白讀為si(出世),「眾」白讀為jing(眾人)。圖/取自C.Y. Tseng YT視頻畫面
華語的「丟人現眼」,閩南台語寫做「缷世(缷)眾」,「世」台語白讀為si(出世),「眾」白讀為jing(眾人)。圖/取自C.Y. Tseng YT視頻畫面

華語的「丟臉」用丟失臉面比喻名譽受損,英文借用這種語用邏輯,「lose face」變成正式的英文;「丟人現眼」的思考稍微不同,據劉建仁先生解釋,是把個人或祖宗的醜事丟到別人面前,或呈現在世人眼前。

閩南台語採用同樣的語用邏輯,sia-si-jing應寫為「缷世眾」,意思是把自己的醜事「拆缷」在世人面前,「世」在台語白讀為si(出世),「眾」白讀為jing(眾人)。

華語的「丟人現眼」與閩南台語「缷世眾」兩者語用邏輯相同,到底誰學誰已無從考證,但依其共同的語用邏輯,我們可以判斷「缷世眾」是正確旳本字。

閩南台語最有趣的語用邏輯之一,是「傷」(泉州話白讀為鼻音siu,漳州話白讀為鼻音sio)的用法,意思是「太過於」,例如「傷濟」(siu-tsue或sio-tse)和「傷懸」(siu-kuan)分別是華語的「太多」和「太高」,其思考方式是這樣的:吃太多會傷胃,提太重的東西會傷身,凡事太過都會造成傷害,故「傷」與「太」在邏輯上被連結起來。

閩南台語的「傷」意謂「太過於」,《潛夫論》說:「嬰兒常病,傷飽也;貴臣常禍,傷寵也。」嬰兒吃過飽就容易生病,貴臣常因太受寵而招禍。圖/維基百科
閩南台語的「傷」意謂「太過於」,《潛夫論》說:「嬰兒常病,傷飽也;貴臣常禍,傷寵也。」嬰兒吃過飽就容易生病,貴臣常因太受寵而招禍。圖/維基百科

筆者在謹提供兩點思考:第一、以為別人的語言很奇怪,是本位主義思想作祟,站在華語的立場,台語把「太」說成「傷」確實很奇怪,但既然談論台語,就應該站在台語的立場,試想一個初學台語的人把「傷」說成「太」,例如說「等車的人太濟」,不但不能達意,恐怕還會被嘲笑「汝台語講未輪轉」

第二、用「傷」字表達華語的「太」,並不是古代閩南人的別出心裁,據中國和台灣的學者研究,古代漢文典籍使用「傷」表達「太過於」的例子比比皆是,茲引數例如下:

宋朝大儒朱熹在其《語類卷十九》講到:「今人讀書傷快,需熟方得。(現在的人讀書太快了,應該熟讀才行)」有人可能會說,朱子的故鄉靠近閩南,他的文字表達可能受到閩南話影響。

再看唐代作家齊己的野鴨詩:「野鴨殊家鴨,離群忽遠飛,長生緣甚瘦,近死為傷肥。(野鴨壽命長,是因為身體瘦,若長得太肥,就接近死亡了。)」;東漢王符《潛夫論》:「嬰兒常病,傷飽也;貴臣常禍,傷寵也。(嬰兒常生病,是因為吃太飽,貴臣常招禍,是因為太受皇帝寵愛。)」此外,據說唐代詩人杜甫和李商隱的詩中也用「傷」字表示「太過於」的意思。

你若不懂「傷」字在閩南台語的用法和意思,根本無法讀懂以上漢文典籍的文句,僅此一端,可知台語並不是粗俗不文的方言,而是很典雅的語言。

古代漢語把「濟」引申為「渡」義,如「同舟共濟」,由「共濟」引申為「濟助」、「救濟」之義,再衍生出「多」義,如「濟濟一堂」。圖/擷自教育部國語字典網
古代漢語把「濟」引申為「渡」義,如「同舟共濟」,由「共濟」引申為「濟助」、「救濟」之義,再衍生出「多」義,如「濟濟一堂」。圖/擷自教育部國語字典網

上文說到華語的「多」在台語說為「濟」(tse或 tsue),也可從語用邏輯追溯其來源。濟水是中國北方的河流,與黃河南北有重疉處,古代漢語遂把「濟」引申為「渡」義,如「同舟共濟」,再由「共濟」引申為「濟助」、「救濟」之義,更由濟水的浩瀚無際,衍生出「多」義,如「濟濟一堂」,古代閩南語(或河洛語)遂以「濟」表達「多」義。

從閩南語使用「濟」而不用「多」來推測,或許古代漢語社會的口語是先有「濟」,後有「多」,也說不定,值得進一步研究。

也有人以為台語的kuan(「高」義)不可寫為「懸」,因為「懸」沒有高的意思,而且華語發音為hsuan(拼音xuan),台語發音為hian,跟kuan相差太遠。

筆者認為,持此看法者,恐不知語用邏輯及轉音規則為何物,先講後者,華語的「懸」及「縣」轉為閩南台語,都文讀為hian,白讀為kuan;尤有進者,華語子音hs(拼音x)轉成台語,可白讀為k音,例如「鹹」白讀為kiam,「銜」白讀為kam及kiam(參見台灣網路教會編纂的《台語漢字正解》第十四),可見「懸」在台語白讀為kuan,是無可置疑的。

其次,一物懸掛在上面,引申為高高在上,故「高」在台語寫為「懸」,這是語用邏輯的課題,是古代閩南人(或河洛人)的思考方式,配合上述的華台轉音規則,可確認「懸」就是台語kuan的本字無疑。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