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 從「三腳株」到「抵」的台語文辨正

最近在網路看到呂自揚、劉建仁等台語研究者對台語「三腳督」提出辨正,呂氏認為本字是「三腳拄」,台語的「拄」讀tu,第二聲,應變音為第一聲,成為「三腳株」;劉氏則把「株」換成「提手旁右加朱」,認為這才是台語「三腳tu」的本字。

筆者簡評認為,呂氏說「三腳株」沒錯,但不必從「拄」繞個大彎,台語「拄」也不讀第一聲的「株」音;劉氏提出的那個字作為動詞很好,可惜只有康熙字典使用,包括《辭海》在內的漢文詞典都找不到,電腦中文系統也打不出來,難以使用,在台語字典裡,nsa-kha-tu的漢字寫作「三腳株」。

筆者今年84歲,在農村長大,唸過閩南台語的私塾,對台語文化有所了解,應是僅存少數能為「三腳株」作見證的台灣人之一。

台語的「三腳株」連鄉下人都常說,「株」主要用作動詞,台語名詞「股株」(意為股份)是學自日文。

「株」音tu,三支木竹互相頂住或支撐,形成穩固的架構,稱為「三腳株」。示意圖/擷自網路
「株」音tu,三支木竹互相頂住或支撐,形成穩固的架構,稱為「三腳株」。示意圖/擷自網路

台語「株」作為動詞有三義:一是抗爭、較量,一馬當先去抗爭,叫做「株頭陣」;二是「推」義,一份禮物或金錢互相推讓,說為「株來株去」;農民在院子裡曬完稻穀後,用木耙把稻穀推積成一堆,叫做「株粟仔」;三是三支木竹互相頂住或支撐,形成穩固的架構,稱為「三腳株」。

在漢文文獻裡,原始佛法的《雜阿含經》有以下經句:「譬如三蘆立於空地,輾轉相依,而得竪立;若去其一,二亦不立;若去其二,一亦不立。」這是「三腳株」的最佳寫照,重點在於穩固。另外,古代的三足鼎,也是表達穩固的意思。

現在台灣社會拿台語的「三腳株」比喻三組候選人互相對峙,恰當嗎?回答:台語的「三腳株」、原始佛典的「三蘆」以及古代的「三足鼎」本來都沒有對抗/對峙的意思,但在漢文裡,三足鼎被引申為「三足鼎立」,意思是三股勢力互相對抗/對峙。按照這樣的語用邏輯,「三腳株」被引申為為三組候選人互相競爭角逐,是沒有問題的。

問題在於,台灣媒體既然要使用台語,就應該尊重台語的傳統,「三腳株」是很平常的閩南台語,不懂也應該去查字典,卻偏要寫成非驢非馬的「三腳督」,這個詞用台語唸是nsa-kha-tok,用華語唸是san-jiao-du,都不知所云,必須前二字用台語讀為nsa-kha,後面的「督」字則用華語(國語)讀為du,台華混雜,破壞了台語文的完整性,對華語也是濫用。

2024大選nsa-kha-tu(三腳株)成局,媒體普遍把 「三腳株」寫做「三腳督」,然而這個「三腳督」用台語唸是nsa-kha-tok,用華語唸是san-jiao-du,都不知所云。示意圖/民報合成
2024大選nsa-kha-tu(三腳株)成局,媒體普遍把 「三腳株」寫做「三腳督」,然而這個「三腳督」用台語唸是nsa-kha-tok,用華語唸是san-jiao-du,都不知所云。示意圖/民報合成

更嚴重的,是「三腳督」反映現時媒體及網路濫用華語發音冒充台語的歪風,如係金へ/差架多//安捏甘賀,學界使用台語同音字代替本字,例如jit-tsam-a 捨棄本字「這陣仔」,規定使用同音字「這站仔」,已是問題,如今流行用「督」等華語同音字仿冒台語,問題更大。

這種濫用華語及台語文字的作法氾濫成災,不但攪亂了台華發音及語義的分際和秩序,也讓社會大眾誤以為台語無字可寫,是隨便拼湊的方言,這對於推廣母語教育、以及建立台語正當地位及書寫系統都很不利。

筆者鄭重呼籲台語文化界和媒體界糾正這股不良風氣,第一步是把「三腳督」匡正為「三腳株」;華語可以採納台語的「三腳株」一詞,直接讀為san- jiao-zhu名正言順,在學校教小孩認識「三腳株」一詞來自閩南台語,是台華共用詞,具有文化傳承的正當性和莊重感,誰曰不宜?

順便檢討一下本文開頭提到的「拄」,此字與「抵」在台語都白讀為tu,但文義有別,前者意為遇到、遭遇、碰巧;後者跟華語「抵」是同字同義,台語文讀ti,如「抵抗」,白讀tu,如「水抵下頦」(水淹到下巴)以及歌仔戲的優美唱詞「路頭捙起抵天」(形容路途十分遥遠),與華語一樣是抵達之義,而「抵數」(tu-siao=抵帳)、「相抵」(sio-tu=彼此扯平不相欠),等等,也都與華語同字同義。

「拄」與「抵」在台語都白讀為tu,但文義有別,主事者把「抵」的意涵全部改用「拄」字代表,是不懂華台轉音規則的錯誤做法。圖/擷自台視新聞網
「拄」與「抵」在台語都白讀為tu,但文義有別,主事者把「抵」的意涵全部改用「拄」字代表,是不懂華台轉音規則的錯誤做法。圖/擷自台視新聞網

但推廣台語教育的執事者不採用「抵」字,上述「抵」(tu)的意涵全部改用「拄」字代表,為什麼呢?據一位學者說,「抵」的華語讀di,轉為台語不能讀tu,台語的tu 只能是「拄」字,這是不懂華台轉音規則的錯誤看法。

華語母音i 轉為台語母音u 的字詞比比皆是,例如華語「吸」在台語白讀su(如吸氣/吸血),「璽」字讀為su(音同台語的「暑」),又如「幾」字在台語文讀為ki(如ki-ho=幾何),白讀為kui 及ku(例如「幾若」白讀為kui-na 或ku-na, 意思是「好多個」)。

這些字詞形成一個華台轉音的規則或準規則,使「抵」字名正言順成為台語tu的本字和語源。由於「抵」是大眾所熟悉的字眼,又是台華同字同義、台語tu的正確本字,容易被接受,也方便學習,捨此而不由,沒有道理可言。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