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面對經濟難關 央行必須在「居住正義」有所作為

電價預定4月全面調漲,估計將有超過1500萬戶家庭受影響,若以外傳調幅約5%計算,每家戶每月冬季電價平均至少漲35元,夏季電價增加66元以上,電價調漲勢幾成定局,通膨怪獸隨之蠢蠢欲動。

另,主計總處近期公布的2023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漲幅2.5%,連續第2年通膨率高於2%,並創下近15年次高紀錄;筆者認為,台灣經濟今面臨通膨物價、房價高漲與薪資凍漲等三大現實挑戰,而抗通膨、興經濟政策若要奏效,首先要做好居住正義。

2023全年CPI漲幅達2.5%,不但連續第2年高於2%,並創下近15年次高紀錄,全民拚經濟的成果幾乎都被通膨怪獸吃掉了。示意圖/pixabay
2023全年CPI漲幅達2.5%,不但連續第2年高於2%,並創下近15年次高紀錄,全民拚經濟的成果幾乎都被通膨怪獸吃掉了。示意圖/pixabay

「我國通膨相對溫和」是央行最常回應媒體的說法,但國內通膨看似較其他國家為低,實則所謂「相對溫和」的數據,是建立在價格管制衍生的龐大成本,以及樣本偏誤致使數據低估之上,官方在錯誤的基礎上所做出的政策,有可能對症下藥嗎?

眾所皆知,房價上漲必然帶動房租與通膨上升,連帶衝擊整體經濟與生產力,依據租屋平台統計,自2000年第1季至2022年第3季,國內實質(名目)房價累計漲幅高達197%(278%),同一時期,鄰近的南韓與香港,其累計漲幅僅分別為48%與163%,由此可見台灣房價漲勢之猛就算不是世界第一,也是名列前茅。

然而,由於CPI中房租類指數的樣本偏誤,官方的通膨數據長期偏低,以致嚴重低估民眾的生活成本,若是將真實的住房成本反應在CPI,或放寬價格管制,通膨率絕不會是「相對溫和」而是大幅調升。

七都住宅平均總價千萬元起跳,一般家庭就算不吃不喝、連續工作40年恐怕也買不起房。示意圖/shutterstock
七都住宅平均總價千萬元起跳,一般家庭就算不吃不喝、連續工作40年恐怕也買不起房。示意圖/shutterstock

事實上,如今七都住宅平均總價都已千萬起跳,一家四口的勞工家庭即使用盡各種極端方法(例如寄生娘家),連續工作40年恐怕也買不起房,甚且可能陷入世代貧窮、窮人世襲的惡性循環,衍生更多連鎖社會問題。

房價飆漲、買不起房的「居住不正義」問題持續惡化,央行卻把責任都推給其他部會,宣稱「房價高低不是央行關心的重點」、「租稅政策才是抑制房價最有效的工具」,且從2021年12月之後,央行以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執行成效良好」為由,未再提出進一步措施。

2021年12月之後,央行就以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執行成效良好」為由,未再提出進一步措施。示意圖/民報資料照/央行官網
2021年12月之後,央行就以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執行成效良好」為由,未再提出進一步措施。示意圖/民報資料照/央行官網

有人說,房地產相關產業是台灣經濟火車頭,但官方統計卻顯示,2003至2014年10年房市大多頭,營建工程業與不動產業對於GDP的貢獻,並未有顯著上升,反倒是,在目前低利率、高房價、大量餘屋閒置、以及企業投資房地產與建商餘屋貸款激增下,漲不停的房價恐將導致更嚴重的資源誤置。

筆者以為,正視、處理高房價問題是央行的責任,央行必須及早部署總體政策,以穩定房市與金融體系,防範金融循環的中期風險,同時採用適當的政策工具,透過「選擇性信用管制」搭配「貨幣政策」的組合,以履行其穩定金融之職責與使命。

論壇屬作者意見,文責歸屬作者,不代表本報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