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丁肇中 受「聊齋誌異」影響深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圖中)在爾灣加州大學進行一場人文與科學的對談,圖左起:爾灣加大理學院教授Jonathan Feng、戲劇系教授雷碧瑋、丁肇中及夫人Susan Marks、歷史系教授陳勇。  (記者蕭迪玉/攝影)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圖中)在爾灣加州大學進行一場人文與科學的對談,圖左起:爾灣加大理學院教授Jonathan Feng、戲劇系教授雷碧瑋、丁肇中及夫人Susan Marks、歷史系教授陳勇。 (記者蕭迪玉/攝影)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Samuel C. C. Ting)博士22日應邀在爾灣加大出席一場別開生面的人文與科學對談,輕鬆分享他跨越地域、國家及學科界線,不斷突破、創新的人生經歷。座談會由爾灣加大人文學院副院長歷史系教授陳勇(Yong Chen),及爾灣加大戲劇系教授雷碧瑋(Daphane Lei)共同主持。

祖籍山東日照的丁肇中,由於父母來美進修之故,於1936年出生在密西根州安娜堡市,才三個月大即隨父母返回中國,後因抗戰四處為家,12歲到台灣才開始正式就學。

丁肇中回憶說,小時候在四川重慶,經常有日軍飛機來砲轟,相形之下,他在台灣的八年可說是十分美好和平的生活。那時候他最愛歷史課,其次是物理課,因為不必花太多時間就可拿到高分。

丁肇中說,對他影響最深的是「聊齋誌異」一書,他認為這本書充滿無邊的想像力,為了進一步了解這部巨著,他還去拜訪作者蒲松齡的故居。

丁肇中在爾灣加大的對談中指出,當年他的父母決定返回中國,有大環境的因素,他和他的父母成長經驗不同,碰到類似的抉擇時自然有所不同。1956年他自台灣來美留學,只帶了100元美金,因為他想學美國的年輕人一樣自立更生。就讀密西根大學期間,為了融入美式生活,他選擇不與背景類似的國際學生在一起,而跟著當地人追美式足球賽及冰上曲棍球賽,有時甚至蹺課去看球賽,一直到今天,他仍是密西根大學及俄亥俄州大美式足球隊的忠實球迷。

丁肇中20歲進入密西根大學念大一,是全班年紀最大的學生,第二年他改念物理,並開始修讀研究所的課程,成了全班最年輕的學生。他很感謝密西根大學的恩師們,讓他免參加博士班資格考試,並以40頁的博士論文畢業。

以發現J粒子於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丁肇中說,知名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Richard Feynman,曾警告他「不要被諾貝爾獎衝昏了頭」,他也秉持著相同信念,平時大多數時間都在實驗室裡工作,對他不熟悉的政治、社會、哲學、宗教話題,坦承一無所知,也不公開表白立場,只專注於思考如何完成他目前的物理實驗。儘管已經80多歲,丁肇中對實驗物理的關注並未稍減,仍維持著當初驅使他投入物理研究的好奇心。

在目前中美關係緊張的情勢下,對美中學術合作也形成障礙。丁肇中表示,根據他的經驗,科學研究是沒有國界的,科學研究不應受到國籍、政治立場的干預。

對主修物理的大一學生,丁肇中建議,在大學剛開始時應廣泛學習不同的領域,尋找最有興趣的研習項目,不必急著決定鑽研的走向,讓自己擁有更多學習的空間。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IRS新演算法查稅 鎖定白人、亞裔
最後一筆…糧食券這項補助 3000萬人下月起拿不到了
紐約法拉盛珠寶店遭搶百萬 業者:完美預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