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與台灣-教出雙傑 吳大猷不居功

中國時報【陳芃╱台北報導】 華人在諾貝爾獎上大放異彩,起源於一九五七年的楊振寧、李政道。二位得主皆師出前中研院長吳大猷之門。楊、李都說過,因為有吳老師當年在西南聯合大學的教導,日後才有機會得獎。 有「中國物理學之父」美稱的吳大猷,南開大學畢業後,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物理系深造,二年後就取得博士學位。他曾任國家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主委、中研院長,二○○○年以九十三歲高壽過世。 一九四○年代抗戰時期,北京、清華和南開大學在大陸昆明成立西南聯大,楊振寧、李政道先後受教於吳大猷。就讀研究所的楊振寧,原本就屬「天才型」學生;吳大猷在「古典力學」課程結束時,擬了十幾個論文題目給學生,楊振寧選的是「以群論討論多元子分子的震動」,也意外促成他十多年後拿下諾貝爾獎。 李政道當年也轉學到西南聯大,他求知欲望盛、反應也快,功課、指定要讀的書總是很快就完成,還希望向老師要更多,讓吳大猷印象深刻。後來政府要選派優秀人才赴美留學,吳大猷就推薦李政道。一九四六年李到芝加哥大學讀物理,三年後就拿到碩、博士學位,當時接近廿五歲的他,成為該校最年輕的博士。 楊振寧、李政道後來合作研究,於一九五七年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得知獲獎,楊、李二人都提筆寫信給吳大猷表達感謝。楊振寧在信中寫道「我要向您表示由衷的謝意,為了您在一九四二年曾引導我進入對稱原理與群論這個領域,我以後工作的大部分,包括關於宇稱的工作,都直接或間接於十五年前的那個春天,從您那裡學到的概念有關。這是多年來我一直想要告訴您的情意,今天或許是最好的時刻。」 得意門生獲獎、在科學界做出貢獻,身為老師的吳大猷卻不願居功。他曾在著作中表示,只是剛好在對的時間點遇到他們,他說,楊振寧、李政道就像二顆鑽石,「不管放在哪裡,終究還是鑽石。」